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960年至1368年)
学习重点:
宋代法律的主要内容 宋代司法制度的变化 元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法律思想 立法概况 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司法制度
一、法律思想
1、从立法严、用法恕到立法贵乎中 2、上下相维、轻重相制 3、政丰、理财,通商惠工
二、立法概况
宋朝任用官吏实行官职分授、差遣制度。
3、职官考课
• 两宋专门设置审官院考核在京朝官及地方 高级官员,考课院考核各官府幕僚及州县 级官员。
• 当时规定,内外官员三年为一任,一年一 考核,三考而任满,根据考绩结果予以升 迁或降职。
4、职官监察
在沿有御史台的基础上,增设了谏院、御 史房、监司、通判、“走马承受”等监察 机构,从面形成了更加严密的监察体系。
编管和安置
重杖处死
(二)宋代民事法律制度
1、租佃制度
租佃双方要“明立要契。倘若佃农违约,不按期交纳 地租,地主可向官府要求合法保护。
当时规定:一方面,每年“十月初一日以后,正月三 十日以前,皆知县受理田主词诉,取索佃户欠租之 日”。 另一方面,依据契约交完地租后,佃农则有合 法的换佃自由,地主不得干涉阻拦。
承继。户绝立继承人有两种方式,凡“夫亡而
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凡“夫妻俱 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为“命继”。继
子与户绝之女均享有继承权
户绝之家
继子得
只有在室女
1/4
有在室并归宗女 1/5
只有归宗女
1/4
只有出嫁女
1/3
女得 3/4 4/5 3/8 1/3
没官
3/8 1/3
单选
南宋时,富人甲去世,妻已亡,家中有继子乙及在 室女丙。关于甲的遗产继承,依当时法律,下列 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单选
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 误的? A.西周时期“七出”、“三不去”的婚姻解除制度为宗 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然而“三不去”制度更着 眼于保护妻子权益 B.西周的身份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财产继承则实 行诸子平分制 C.宋承唐律,但也有变通,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 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 D.宋代法律规定遗产除由兄弟均分外,允许在室女享有 部分的财产继承权
三、元朝法制的变化与特点
1、元代五刑体制的变化
• 元朝基本沿袭唐宋五刑制度,但将隋唐以 来的笞杖刑改为以七为尾数
➢ 笞刑7至57共六等,杖刑67至107共五等。 ➢ 徒刑一年到三年五等都加杖刑,分别杖67到107 ➢ 流刑2000,2500,3000里三等。 ➢ 死刑有斩、凌迟二等,并新增劓、黥、醢、剥皮等;
除死刑外,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包 括加役流)均可折杖行刑。
创立折杖之法
流罪得免远徙, 徒罪得免役年, 笞杖得减决数。
——《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刑考七·徒流附配没》
刺配
刺配之法始于五代,宋太祖时以宽宥死 罪为借口,推行“刺配之法”
刺配是指将杖刑、刺面、流配三种刑罚 合为一体施用,使一人身受三刑的折磨。
• 警迹人:强盗窃盗犯在服刑完毕后,发付原籍充警迹
人。在其家门首立红泥粉壁,由邻居监督,五年不犯者除 籍,再犯者终身拘籍。
2、元代法律形式的变化
不再偱用传统的律令格式等旧名,而是采取随 事立名的办法。法典称条格、新格、通制。
3、四等人制度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 元初把境内居民分为高下四等:蒙古人为 一等,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人)为 二等,汉人(原来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和契 丹、女真人)为三等,南人(南宋统治下 的汉人与西南各族人民)为四等。
• 政治上,保证行政决定权控制在以蒙古人 为首的统治集团手中。
• 选官上限制、歧视汉人
• 定罪量刑上,法律明文规定汉人和蒙人之 间的犯罪行为同罪异罚。
4、保障宗教僧侣各种法律特权 1.政治特权 2.经济特权
3.司法特权
四、元代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构
元代司法机构的设置既要仿唐宋之制, 又要最大限度的保障蒙古人的司法特权, 因此在机构设置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中央司法机构:
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
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
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
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
死刑复核制度 证据制度
两宋注重证据,原被告均有举证责任。重 视现场勘验,南宋地方司法机构制有专门 的“检验格目”,并产生了《洗冤集录》 等世界最早的法医类著作。
理雪、驳议与法官责任制度
宋朝规定判决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属可依 法逐级进行申诉,称为“理雪制度”。但 规定判决三年以上的案件不准理雪。
1、宋刑统的制定
宋建隆四年,宋太祖命窦仪等人在总结前朝法律法令 的基础上,编纂了《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 统》。这是宋朝的第一部正式刑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宋刑统》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在各篇下分 213门,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到宋初的敕、令、格、式。 “刑统”的体例,最早出现于唐末的《大中刑律统 类》,称为“大中刑统”。后周又有《显德刑律统类》, 这是宋刑统的体例渊源。
北宋初期例还只是对法律的补充,以例补律, 宋神宗时发展到“引例破法”。
• 律例并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例补律
凡律、令、敕、式或不 尽载,则有司引例以决。
——《宋史 ·刑法志》
• 以例代律 引例破法
(旧制)有司所守者法,法所不载, 然后用例。
(新法)法令虽具,然吏一切以例 从事,法当然而无例,则事皆泥而不 行,甚至隐例以坏法。
(三)宋代经济法律制度
市
禁
市
易
榷
舶
法
立
条
法
法
(四)宋代行政法律制度
1、机构的设置
中央:从两府三司→三省六部制,保留枢密 院
另外宋仍保留了唐代三省六部,但其实权已 被大大侵夺。后在宋神宗主持下改革官制, 恢复了三省六部原有的权力,以三省长官出 任宰相,宰相重掌大权。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多选
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法制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永徽律疏》不仅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也是中
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 B.《宋刑统》不仅是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C.自首、类推、化外人、区分公罪与私罪等原则都是唐
律中重要的刑罚原则 D.唐代和宋代在中央司法机构的设置上是一致的,即在
• 太宗时,增设路一级中央派出机构,分设 经略安抚使掌军事,转运使掌财赋民政, 提刑按察使掌司法,提举常平使掌赈灾专 卖(统称监司)
2、官吏的选任
两宋虽沿用唐朝的科举取士制度,但与唐朝考 取进士还须经过吏部考核方可授官不同,宋朝 只要一被录取即可任官。
除科举取士外,宋朝还有恩荫制度,凡贵族官 僚子弟亲属,均可通过此法授官任职。
鞫谳分司制度
鞫谳分司是宋审判制度的特色,即审判分 离。大理寺、刑部设有详断官负责审讯, 详议官负责判决。州设司理参军审讯调查 事实,司法参军检法用律,之后由知州、 知府判决。
单选
关于宋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 的? A.《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 颁行的法典 B.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 分 C.宋仁宗朝敕、例地位提高,"凡律所 不载者,一断于敕、例" D.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
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分掌 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第二节 元代法律制度
• 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 • 立法概况 • 元朝法制的变化与特点 • 元代的司法制度
一、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
“祖述变通”、“附会汉法” 因俗而治,蒙汉异制
二、立法概况
• 蒙古汗国法律 • 至元新格(世祖) • 风宪宏纲(仁宗) • 大元通制(英宗) • 至正条格(顺帝) • 元典章(英宗)
2、典卖制度
活卖、绝卖 典主
双方订立契约 典权属于家长 严禁一物两典 规定典卖顺序
钱主
红契
白契
《宋刑统》卷13 “应典当、倚当物业,先问房亲, 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规定赎典期限
3、继承法规
宋代法律规定遗产除由兄弟均分外,允许在室 女享有部分的财产继承权
宋代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 南宋规定户绝财产继承办法。户绝指家无男子
——《宋史 ·刑法志》
3、条法事类
• 所谓“条法事类”,就是以“事”为类, 统编敕、令,格、式等形式的法典编纂方 式
• 孝宗《淳熙条法事类》
• 宁宗《庆元条法事类》
• 理宗《淳祐条法事类》
4、特别法规
• 仁宗《窝藏重法》 • 英宗《重法》 • 神宗《盗贼重法》
三、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宋代刑事法律制度
2、编敕和编例
编敕:宋代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随时发布 的指示或命令称为散敕。将散敕汇编,整理 成册,使之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 法律,即是编敕。
编敕活动
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 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
——《宋史 ·刑法志》
宋代编敕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律敕并行 和以敕代律两个阶段。
建隆四年,宋太祖在定刑统的同时,便命 窦仪等人进行编敕,编成《建隆新编敕》 四卷,与刑统并行颁示天下。这是律敕并 行的开端。
改派同级他司进行重审。 “差官别推”是上级机关差官进行重新审理,
或将案子移往其他机关审理。
单选
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死者丈夫甲被 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但在 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 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 提刑司对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符合当 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