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班级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班级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常州五星中心小学一、部门情况分析班主任整体情况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其中语、数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有22位,还有2位是术课教师;荣获多种荣誉的优秀教师11名。

班主任平均年龄岁,很多班主任年轻有活力,善于发现问题,乐于尝试改革。

现有班主任教师队伍,大多数具有了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和经验,但时代性和艺术性不强,缺乏教育智慧和灵动思变的研究、策划能力。

学校层面的管理问题1、近年来学校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班级建设在学校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也在重视班级建设工作,但并没有真正把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领域来认识和把握,只是把班级建设看作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力量,更没有把班级建设当作相对独立的学校实践领域来认识和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班级建设中获得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2、缺乏班级建设合力。

班级是班主任老师个人“单打独斗”的阵地,虽然每个班级都有副班主任,但岗位形同虚设,副班主任是班级“第二责任人”的意识不强,极少参与班级管理。

年级组教师更缺少沟通、交流,只是班级问题的传达者(传达给班主任),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班级的管理者,问题的分析者、解决者。

3、班主任会议更多是工作布置,缺少问题研究、活动反思,没有像学科组那样成形的教研活动。

4、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单一,缺乏过程管理。

以文明班级的评比代替了对班主任的评价,而文明班级的评比则主要以一些学校的大型活动的表现、各班的学习成绩、纪律为依据,所谓的好班主任就是所带的班级守纪律、成绩好。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在某项活动中是否突出为主。

评价的片面性影响了对学生整体以及学生发展的正确评价。

班主任的认识问题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目标与任务缺乏正确认识。

通常把班级建设当作是管理好班级学生,或是学校对班级工作的各项要求,完成学校一段时期内与学生活动相关事务的一项工作,缺乏班级工作总体策划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没有意识到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是基础性工作,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是教师需要研究和实践中解决的核心问题。

具体体现1、组织制度建设上:班级结构形成固化的科层化三角形结构。

顶端是班主任,第二层次是班委组成的学生最高领导层,第三层次是小组长和班级中的积极分子,第四层次是大多数学生,无一官半职的“群众”和所谓的问题学生。

科层结构固化导致学生角色固化,教师主要从管理功能上使用小干部,使得他们不愿意更换已经用得很顺手的小干部,加上班委职位少,教师强调优秀学生当干部才会有权威性的想法,使班内可供选择干部的范围很小。

学生中“年轻的老干部”和“长期群众”现象很普遍。

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意识很淡薄。

2、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文化缺少整体、完整的认识。

长期以来,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局限于教室环境布置,而对布置的意义又不明确,认为班级布置只是为了美观,只要能体现学校主题活动,至于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没有太多的思考。

3、主题活动:主题的来源都围绕国家重大节日,如五一节、儿童节、国庆节、教师节等,其特点是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识强,这样的活动就其总量来说还是稀少的,平时的班会课往往会成为班主任处理班务,或随意性很强、缺乏思考的课。

活动主题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的策划都是班主任,很少有学生参与,忽视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

他们更多是作为演员,表演经典的“活动剧”。

丢失了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关注学生成长需要的满足与提升的机会,大大降低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增强发展内动力的可能性。

活动缺乏个性。

因为主题是自上而下的,全校统一性的安排较强,班主任老师也没有考虑活动的针对性,喜欢沿用别人的方案来开展本班学生活动,所以活动形式、组织过程雷同,没有形成具有年级特点、班级特点的个性活动。

二、预期目标(一)总目标充分利用好“新基础教育”十年的研究成果,以“把班级还给学生”为抓手,以“让班级充满生命力”为追求,把班级建设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基地、学生个性潜能充分发挥的舞台和塑造全新自我的空间。

(二)分项目标班主任建设:掌握班级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使班主任工作从事务型向智慧型转变,提升班主任自身追求成长与发展的意识。

班级建设:1、班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定期轮换干部,干部之间分工协作,班干部有独创能力和反思总结能力。

班级岗位建设:人人在班级都有岗位,岗位实行定期轮换,班主任对岗位有效进行引导管理,使其具有教育的效应。

2、文化建设:创设“体现学生成长气息”的环境文化;营造“上进、和谐”的班风精神文化;提升班级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追求。

3、班级日常活动。

班级应举行经常性活动,如文化娱乐活动、学习竞赛活动等。

日常活动要有活跃身心,增强团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主题活动。

根据班级学生内在需要确定鲜明的、序列的活动主题,班级活动的组织具有独立性和广泛的参与性。

三、具体措施(一)班主任队伍1、加强研究(1)推进日常研究推行“班主任例会制。

”通过班主任沙龙等形式的学习、交流、碰撞,来更新育人观念,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使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尽快得到提高。

加强班主任培训。

一是要求班主任学习“新基础教育”中关于班级建设方面的报告、论文、案例,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读书笔记和活动反思。

二是进行心理学、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使班主任在了解受教育对象的心理、选择教育方式等方面掌握更科学的方法。

落实班主任“青蓝工程”。

我校中老年班主任教育经验丰富,有许多感人的案例。

通过“青蓝工程”的师徒结对,让年轻的班主任细心观察师傅的日常班主任工作,通过年轻班主任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耳朵来听,然后再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师傅们的教育案例写下来,组成《五星小学班主任风采集》。

利用“班主任例会”和每两年一届的“班主任工作年会”进行宣讲,从而提高中老年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也让年轻班主任能汲取理论与实践的双份“营养”,更快、更好地成长。

(2)开展专题研究以年级组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为依据,确立年级组研究专题,开展研讨、实践。

学校层面的专题研究,如:岗位建设专题研究、主题活动专题研究、干部队伍建设专题研究等。

“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的校际专题研究。

2、形成合力(1)年级组教师合力。

年级组是以同一年级学生为基础,同任一个年级的各科教师及班主任组成的集合体。

年级组老师每天上课和同学们见面,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中,最了解学生,每位教师又可为班级建设奉献智慧、发挥作用。

例如学生成长有什么需要,年级组教师都有“第一手资料”,经大家整合就能发现共性问题;美术老师可以在班级环境布置上给学生进行“美学”方面的讲解,提出建议等等。

所以有必要年级组教师经常沟通、协调,健全年级管理机制,形成年级组的教育合力。

(2)年级组班主任合力。

每个年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点,那年级内班主任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我校将同一年级组班主任组成“年级组班主任研究共同体”,使班主任们在伙伴互助的交流和研讨中,提高责任意识,改善班主任工作方式。

引导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关注学生,研究学生,自主整体地策划班级工作,关注班级建设的具体过程,并主动地将这种研究意识渗透在日常工作中,引导班主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3)正副班主任合力。

班主任为班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副班主任的第二责任人作用也不可忽视。

正副班主任共同配合,才能使班级学生在各项学习、生活中有主动发展的意识。

学校将每周四设立为“正副班主任轮岗日”,让副班主任走上班主任岗位,在岗位轮换中体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从而在丰富切身感受中提高自我责任意识,凝聚正副班主任合力,为班级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帮助。

3、改革评价(1)2007年9月起草“五星小学正(副)班主任职责”“五星小学正(副)班主任月考核细则”,“五星小学正(副)班主任学期考核细则”,经四届三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即时实行。

(2)不定时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班主任工作情况,班级建设情况。

努力完善班主任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全面评价。

(二)学生工作改革1、“我的岗位,我负责”形成扁平式的学生管理网络。

班级集体个性的形成不是班级建设的最终目标,班级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没有上限的。

当班级的角色不能再满足部分学生发展需要的时候,就需要有更多挑战性的角色应运而生,这些角色必然就进入到校园层面。

我们准备在大队委员选举之后,由这些大队委担任各部门部长,根据部门工作需要,招聘部门干事,使每个班都有学生进入到校级层面的管理者队伍中。

从而搭建大队委——各职能部门干事——班委的学生管理网络。

当然,所有部长和干事也不再是“终身制”。

全面设岗,让人人成为班级小主人。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需要,通过讨论设立各种各样的类岗位,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的岗位。

让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根据岗位实施情况,增设岗位,轮换岗位,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服务的机会,陪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干部轮换,人人拥有管理的权利。

班干部采取竞选上任并推行班干部轮换制度。

设立岗位后,给学生一周时间准备,通过学生自荐、互荐、教师推荐的方式产生候选人。

候选人进行竞选演说,竟同学选举并试用两周后再正式任命。

组织学生干部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大队部对大队委及部门干事每月举行培训活动,班主任对班干部进行培训。

用心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各自职责,及时反馈工作情况,促其反思,提高学生干部独立工作能力,实现主动发展。

2、“我的班级,我建设”创设“体现学生成长气息”的环境文化环境布置让学生自己动手。

要有学生自己参与设计与布置,要有每个学生的作品上墙展示,要有激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要真实体现学生成长的轨迹。

让学生自己讲解。

使教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个学生懂得所说之话的含义。

既是隐性教育,又是能力培养的契机。

组建“班级小讲解员“队伍,主要又栏目负责人、小组选派代表和自荐的志愿者组成,班主任帮助进行适当的调整。

让学生自己评比。

组织学生干部和队员代表开展特色教室文化的评选,并及时组织交流电点评。

一方面鼓励学生、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来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各班交流参观,经验移植。

在班风建设中营造“上进、和谐”的精神文化。

建立共同愿景,激励奋发上进的追求。

设计班徽、班级口号,创作有特色的“班歌”,制作“班级成长档案袋”。

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制作“班级合影”,形成“大家庭”氛围。

将学生与教师的照片拼在一起,形成“全家福”,首先确立自己在集体中的主人地位,其次,它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见证与提醒,最后是融洽的生生关系的建立。

提升班级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追求制定〈辅导员公约〉和〈班级公约〉等班级规章、制度,张贴于教室,指导学生按班级规章制度的要求,养成待人接物,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