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外汇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改2)
第四章外汇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改2)
另一种是官方的牌价汇率,用于非贸易外汇结算,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美元兑1.5元人民币,官方汇率延 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形成的盯住篮子货币的汇率 安排。
9
此后,人民币官方汇率年平均汇率连年下跌, 4年的年平均贬值率达到10.3%,参见表图4-1
到1985年1月1日,官方汇率与贸易内部结算汇率 完全等同,实现汇率并轨。
8
一、1981~1984年的双重汇率制
1.贸易与非贸易双重汇价
在人民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存在偏差的 状况下,为了适应外贸体制下放,1981年1月1 日起我国改革汇率制度,实行两种汇率: 一种是专门用于外贸企业进出口贸易结算的汇率,
称为贸易内部结算价格。贸易内部结算价格由1978年 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加上10%的利润计算,定为1美 元兑2.8人民币;
23
二、人民币汇Leabharlann 形成机制的改革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实施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 体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 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 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 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 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 。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 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 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 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出口换汇成本=基期成本×(中国WPI/美国WPI)
14
通过图4-1,可以看到在1985~1993年我国出口换汇成本 一直上升,与之相伴,我国的官方汇率也一直贬值。
15
3.计划和市场汇率双轨制的弊端
(1)汇率双轨制不利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2)外汇调剂市场的波动幅度过大,交易主体要 承担较大风险 (3)汇率双轨制加大了外汇管理成本,降低了外汇 管理效率 (4)原有的汇率制度安排不适应国内外市场制度接 轨的需要
外汇留成的多样性和双重汇率制度的搭配形成了 人民币的复汇率问题
13
2.官方汇率的变动及其依据
官方汇率在实际中表现为钉住不断上升的全国平 均换汇成本,体现出爬行盯住的特点。 物价水平的变动会导致出口换汇成本不断变化。 以1985年为基期,以当年的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2.80 元人民币为基期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我国 各年度的出口换汇成本:
第四章
外汇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学 郑甘澍 著
第四章
外汇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汇率制度选择 和经济发展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2
一、1994年以前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80年到1993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设立外汇管理局 2.外汇留成 3.外汇调剂
3
二、1994-1996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实现了汇率并轨,确立新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所谓汇率并轨,是指在 1993 年末人民币对美元 汇率为1美元兑换5.80元、外汇调剂市场价格为 1美 元兑换8.70元的基础上,1994年1月3日人民币汇率 调整到 1 美元兑换 8.70 元。同时,人民币汇率制度 转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度”。
18
19
采用盯住单一美元汇率手段的原因:
①维持地区经济稳定
②维持市场信心 ③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④外部环境的影响
20
21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动因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 与货币、财政政策有三个时期出现大的冲突。主 要是指: --1994年至1996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和较高 的通货膨胀之间的冲突;
24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原则、 目标及特点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原则和目标
原则: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 中国汇率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相对价格的作用来促
使国际收支的更为平衡,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形成更有力 的支持。
25
2.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 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 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 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 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
5
三、现行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
1.对资本项目的管理
(1) 外债管理:我国对各类外债实行全口径管理。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 是外债管理部门。举借外债、对外担保、外债资 金的使用和偿还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 2003年3月发布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 (2) 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对外资虽实行鼓励的 政策,对外资的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的管制比较 严格,但有逐步放宽的趋势。
--1998年外汇储备增幅快速下降和物价持续下 降之间的冲突;
--1998年至1999年,汇率稳定和本外币利差倒 挂之间的冲突。
22
调和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
1.中国通过加强资本流出的管制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
货币政策的独立。 2.中国通过特殊的外汇市场安排和对外汇市场的频繁 干预(实践中,几乎是每日干预),实现了汇率的超 稳定。 3.中国通过回收商业银行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政 策工具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冲销了外部经济给内部 经济带来的冲击。 4.中国通过对外币存款利率的频繁调整,加强了境内 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表明央行开始重视货币政 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10
2.双重汇率安排的实施效果
(1)贸易内部结算价格对贸易收支特别是出口的调节 作用并不确定;贸易内部结算价格提高了进口成本, 具有抑制进口的作用。 (2)贸易内部结算价格除了调节贸易收支无明显效果 之外,还暴露了其他弊端。主要包括: ① 贸易内部结算价格的采用使侨汇收入的人民币 价值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侨汇通过正常途径 汇入,导致我国这一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减少。 ② 在外商直接投资中采用牌价汇率而非贸易内部 结算价格,这相对降低了外汇的投资价值,成为阻碍 外资进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 双重汇率不符合IMF的宗旨,IMF协定第八条款 中认定其为歧视性措施。
7
2.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1994年之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国家持有和 中国银行外汇持有两部分。1994年改革后,外 汇指定银行使用自有资金经营外汇所得的外汇 结存从国家外汇储备中剔除。自此外汇储备结 构基本与国际接轨。
截至2003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为4032.51亿美 元,较之1993年底的212亿美元增加了19倍,比 1996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前)增加4倍。
4
(2)实施银行结售汇制 取消了持续 14 年之久的外汇留成制和外汇支 出行政审批制,改为外汇收入除特殊情况外全部 向外汇指定银行结汇,经常性外汇支出凭有效凭 证向银行购汇的新体制。 (3)创建银行同业外汇市场 1993 年末以前,从事全面外汇业务的中资外 汇指定银行仅中国银行一家。1994年起10多家中 资银行变为外汇指定银行,与外资银行和其他非 银行金融机构一起组成同业外汇市场。
11
二、1985~1993年的汇率和汇率制度
1.单一汇率和实际上的双重和多重汇率
1988年~1993年期间,实际的双轨汇率如表4-2所示。
在这种汇率安排下,如果出口企业实行外汇留成,就起到了对出口隐性 补贴的作用, 对出口起实际作用的汇率是在计划和市场汇率结合基础上 形成的综合汇率,具体公式为: 综合汇率=牌价汇率×(1-留成比例)+外汇调剂价×留成比例 =牌价汇率+(外汇调剂价-牌价汇率)×外汇额度留成比例 =牌价汇率+外汇额度价格×外汇额度留成比例 12
16
三、1994年以后的汇率和汇率制度
1.汇率制度变动的背景
通过1994年前的一段时期内双重汇率的轨迹 变化来看这段时期汇率制度变动的深层问题。
17
2.亚洲金融危机和实际操作的盯住单一美元
自1994年以来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 国的汇率制度安排表现为盯住单一美元。在1999年 IMF重新制定的汇率制度分类后,中国从实行管理浮 动制的国家变为实行固定盯住制的国家。 图4-2显示199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 变动情况。 在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格 局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参见表4-5。
3.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 影响
26
6
(3)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管理:设有一套严格 的审批程序和有关规定,对被批准到境外投资的 企业、公司,要交“汇回利润保证金” ,2003 年7月取消。 (4)对个人的外汇管理:个人和家庭不得在境外 开立私人外汇账户。 (5)境内机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的管理:有关机 构在外汇银行开立外汇账户。如果要将资本项目 的外汇收入卖给银行的,须经外管局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