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的复习教案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的复习教案

咏史怀古诗的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迁移训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
《念奴娇赤壁怀古》《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三)、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
典”(又叫“语典”)两类。

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

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

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

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

“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

“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

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四)、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三、解题指导
(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
何地何人何事
(二)、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
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
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
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四、迁移练习(另附材料)
【注意】:
1、解读诗歌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2、解读诗歌要善于运用试题中的有效信息。

(作者、朝代、注释)
【小结】
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总会留下一些让历代诗人竞相歌咏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其实不仅是诗歌,我们在高中阶段也学过许多古代散文借咏史抒发感慨。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引导学生回顾文章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议论性句子)
在解读这一类型的诗文时,我们一定要学会抓住其固有的特点来展开阅读,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课后作业】另附资料
《咏史怀古诗》课后反思
经过一周的紧张准备,公开课如期结束了。

从课的质量上说这一堂课不算成功;但从备课过程以及评课过程中又受益匪浅。

设计这堂课的原则是不打乱本学期的总体复习计划。

这段时间正在复习一至五册课本的内容,主要是古诗文部分的复习。

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课内复习到课外拓展,即在课内同类型诗词复习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特点;然后拓展一道高考题,展示这一类型题目的一般考法,并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之后迁移两道同类型题目当堂演练。

但这堂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几点失败之处。

首先,教学目标没有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从这类诗词中感受到古人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但是由于教学环节的详略处理不当导致时间的仓促,使得学生的情感体悟没有到位;其次在课内知识复习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时间的合理分配。

课内共有五首诗词,对五首都平均用力,导致时间上略显紧张,重点内容也没有突出。

如果以其中的一首为范例,详细讲解,总结特点,在用其余四首家加以印证,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可以节约时间;另外,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有一点内容讲解错误。

在复习杜牧的《过华清宫》是,学生在分析艺术手法使讲到讽喻,我否定了学生的看法。

这种失误是很不应该的。

这堂课暴露了平时教学中存在的却没有意识到的缺点。

当然,通过这次备课,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教案先后修改了四次才定稿,每一遍修改都是对教学流程的重新审阅,对课堂反
映重新进行预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层次,并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因此我对今后该如何备课,如何备复习课有很大启发。

在这里,还要感谢来听课的专家和本校的各位同仁提出的宝贵意见。

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