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子学时代”指先秦到《淮南子》时期,表现为诸子争鸣;“经学时代”,指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有为,此时儒学成为独尊的学问,几乎所有的哲学创造都是以注经的形式出现,都有经学作为依傍。
由此形成了两千年的“注经传统”。
子学时代为诸子百家时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始于孔子,终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经学时代的开始。
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政治制度变革也同时是思想的黄金时期始。
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相比,前者显然更短暂,也更灿烂,春秋时代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新兴的经学时代开始孕育诞生,关于这个时代,已承载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给予的努力形成着人类思想的堡垒。
2.什么是思维经济原则?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尽可能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获得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3.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是非决定论的?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1.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μ子,π子,中微子等。
夸克悠禁。
2.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
3.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4.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4.举例说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任何公理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
举例就说在欧式几何里面与非欧式几何中如果标准不一,过平行线外一点并不一定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什么是理想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极端的简化与抽象,从而得出最具有概括性的理论模型.(物理学的开端)6. 什么是思想模型,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思想模型是人们便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对原理高度抽象、高度纯化的思想客体过思想事物,有4点功能,1.是数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杠杆,2.是物理发现的重要手段,3.是技术发明通向发现普遍规律的必要环节,4.是形成科学预见进而导致技术发明的必要工具。
7.科学是否意味着进步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本质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判断科学是进步还是退步,可以看科学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能满足人类什么需要。
如果科学造福于人类,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它就是有正面价值的,可以判断它是进步的;反之,它是有负面价值或无价值的,它是退步的。
8.举例说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
”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沌。
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
非线性”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一条曲线。
非线性关系则千变万化。
线性是非线性的特例,它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各部分的贡献是相互独立的;而非线性是对这种简单关系的偏离,各部分之间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这是产生非线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如此,非线性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独立性就丧失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叠加原理失效,。
因此,对于非线性问题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非线性系统存在特点:自催化正反馈不稳定。
举例:现代科学中大多都为非线性系统。
混沌系统,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殊形式。
二.论述题谈一谈你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问题的看法李约瑟难题是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
他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
换句话说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2)科举制度。
(3)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4)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5)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英国学者李约瑟其编著的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事实上,李约瑟难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在我看来,这两部分由信仰所连接交织。
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所思所想,并不全面,但也还算是思考的结果。
我的解释我的解释我的解释我的解释:一.科学萌芽与现代科学范畴不论是古代欧洲还是古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并未真正出现过,在那个对各个概念没有系统定义的时期,由实践经验所产生的结论更适合被称为“科学萌芽”。
在罗吉尔·培根在希腊炼金术与中国炼丹术的结合中诞生了医疗化学实验方法,培根总结出了归纳逻辑和实验方法之后,现代科学才真正诞生。
西方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丹皮尔的科学史等,以及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是专门研究“什么是科学”的学科,而古代中国并没有相关研究。
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正名这一过程,系统完善的科学无法诞生。
二.自然环境与农耕文明任何文明的起源都与自然环境有关,正如古代文明都由大河孕育。
名族个性总会带上环境的烙印。
而起源于长江黄河的中华文明,因生存于肥沃的平原,“规避风险、明哲保身”的思想一致贯穿于华夏子孙的生活中,如古训所言的“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等,都是与自然科学所需的探索所背的。
而欧洲的大陆上的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并非如中国一般得天独厚。
例如古希腊,作为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小国,环境的因素使得冒险探索与好奇根植于它的民族性格中。
恶劣的环境因素却是科学诞生的可贵条件之一,正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三、文言文与中国人的含蓄作为汉字起源的甲骨文,在其诞生之初,就因依附于龟甲而有了精简而内涵丰富的属性。
相比于汉字所书写的文言文的艰涩难懂,西方的读物显得就有点“幼稚”了,这些读物浅显易懂,但凡识字,便能读懂,而单单认识汉字,绝不会就能够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不能不说是阻碍科学传播发展的因素之一。
除了文言文的艰深,中国人的含蓄也是阻碍科学诞生的一大要素。
由于含蓄,我们的艺术讲究留白,文字也是如此,正如《孔子》、《老子》等经典名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总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很远很远,因而至今无人能知其真正意图,所有的释都是后人研究作者后,根据自己经验与想法得出的假说,是否符合作者真正的观点,无人知晓。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好事,因为可以给后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给后人得出自己结论留有余地。
但是,如果放在自然科学著作上,“留白”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自然科学讲究严谨,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不相符。
由于自然环境的宽松性,使得我们不必严谨,由于文字的精简性,使得我们很难具体完善表述,无法严谨。
四.士农工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虽未形成制度,这个观念却深入人心。
原本是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宣扬的观念,在儒家统治的社会下,却在人们心中占有了统治性地位。
事实上,将士放在第一位无可非议,在封建制度下,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社会地位,读书考试是唯一可行的路。
然而将工与商放在最后,不得不说是阻碍了科学的诞生。
自然科学都出自需求与实践(至少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由此产生的),“工”的实践是科学诞生的基础,“商”所会考虑的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科学诞生的催产素。
五.人口压力导致的竞争与功利主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并不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与人的竞争一直是相当激烈的,由此会产生功利主义这一现象,自然也无可非议。
然而在功利主义的环境下,在崇尚文学,冷落科学的背景下,有经济实力,有兴趣潜心自然科学的研究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在现今的社会下,人口的增长趋势虽有下降,人口总数却是一直稳步增长,因而生存的压力并未减少,功利主义自然也不会减弱。
功利主义和人口与竞争压力产生的一刀切式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性,而创造性又是科学研究的必备要素。
因而,虽然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理论,提升了科学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科研的环境还是不会像西方一样适宜于科学研究、发明的诞生。
再加上经济的因素,科研环境就更不容乐观了。
总述:在我看来,中国自然科学的没落的结果在其科学萌芽形成之初就已埋下了伏笔。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国率先产生了科学的萌芽,并且在民族个性中埋下了的种子。
之后形成的文字与文言文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导致了文化的不可普及性,而含蓄这种中国人的特质,又使各种著作更加难让人把握其真实含义。
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使得人们以“工”“商”为耻,而“工”“商”这两种职业是自然科学的源头之一。
自古以来的人口压力所导致的竞争及功利主义使人们在对自己未来的选择与把握上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探索研究自然科学。
这便是我思考李约瑟难题的结果。
意义:二者都可以讲1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官本位”造成知识分子无心专注于科学研究. “学而优则仕”与“官本位”思想至今还在阻碍着中国科技发展。
尽管在今天的中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逐步成为正风, 但尊重官位、尊重权力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因。
目前,公务员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 2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重视实用主义技术、轻视理论研究是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形成的重实用、轻理论的传统至今仍然在发挥强大的惯性影响。
近年来,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基础科研的产出率仍然很低, 反映在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少。
3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我国现行的知识型教育在某些方面对科技发展和创新仍然存在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教学思想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把教育降低到一般知识传授水平。
二是缺乏教学民主三是排斥学生的问题意识, 抹杀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