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ppt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ppt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了解识记) (二)课程设置:村学乡学依教育对象不同分为四部 儿童教育部:每天上课,农忙时停课。课程有国语、 算术、常识和公民等,以“适用”为原则,重视精神 陶冶。 高级部:以受过四五年以上教育的青年学生为教育 对象,目的是培养乡村建设干部,课程以历史、地理 和农村问题为重。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革命根据地教育
第一节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第二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三节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第四节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第五节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第六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观点 李大钊 毛泽东 恽代英等 欲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先进行政治变革。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在改造社会、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之商榷》,首倡实用主义。1916年,主持成立第一 个省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 1917-1927 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 育社”,编辑《教育与职业》杂志,并创办中华职 业学校。1926年,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主张。 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活动互相 沟通,以打开发展的局面,并且与职业指导、职业 补习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实验区的工作结合起来, 用职业教育带动城市、乡村的改造。 1927年以后
二、“生活教育”理论体系(重 点、难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 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的具体内内涵:(P471)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难点)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1、作用 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
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 使学校培养之才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 好训练。 就其对当时中国社会而言,在于有助于解决中国最 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 并进而使国家每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
第五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了解识记) (P463)
1923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1940年春,到江西泰和筹建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
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 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
职业界的各种力量。 2.科学化。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职业
教育物质方面和人事方面的工作都需遵循科学原则。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难点)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
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 措施: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联系实
际。
第三节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一、“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重点) (一)四大教育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最为根
本
第三节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一、“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重点) (二)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 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包括初级平民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重点 难点)
(三)“活教育”的教学论(P466-467)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本原则 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及其特点 “活教育”的一般程序
第一是实验观察 第二是阅读参考 第三是创作发表 第四是批语研讨
第六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 实践(重点)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了解识记) (三)精神陶冶 梁十分重视精神陶冶,认为它比知识技能训练更为 重要,是重要的课程。 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 的指点,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 分析”。三者都以民族精神为核心。 形式:个别谈话、每天朝会、精神陶冶讲话,批阅 学生日记等。 精神陶冶并非封建道德教育。他讲的民族精神是指 人类的理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
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 社会式教育 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的开展的各项活动使
平校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平校毕业生同学会是中心 组织。 家庭式教育 对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 方法组织进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 一方面要使家庭教育社会化,另一方面是教育必须以 全民为对象。家庭式教育主要由“家庭会”承担。包 括“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儿 童会”五种集会。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了解识记)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有赖于乡村 教育,乡村教育以乡村建设为目标。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了解识记) (一)组织形式 村学、乡学:在邹平实验时采用的实验体制。组织 原则:一是“以教统政”、“政教合一”。村学代替 村公所,乡学代替乡公所。村学、乡学由“学董”、 “学长”、“教员”、“辅导员”和“学众”组成。 二是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 乡农学校:先在荷泽试验行,后在实验区推广。
二、杨贤江论教育本质(重点)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较系统地介绍 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著作。
(一)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 杨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需要,它是在 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发 生与发展的,“是帮助 人们营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二、杨贤江论教育本质(重点)
(二)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杨认为,教育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 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具有如下特点: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难点)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最终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
业”。包括了他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 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追 求。 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社会 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 至于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 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 的道德智能,使之能热爱并胜任自己从事的职业,
三、“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重点)
(一)“全人生指导”的培养目标:以革命人生观为 核心的德、智、体、美、劳、群全方位教育,发展 青年的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成的 人”。
(二)“全人生指导”的组成结构 健康生活 劳动生活 社交生活 文化生活 革命人生观教育 核心是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难点)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2、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
体的、正统的。 所谓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同时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 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 系。 所谓整体的,是反映不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 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沟 通。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实用 的片面。 所谓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 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 的地位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观,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三、“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重点)
(三)“全人生指导”的原则与方法 提倡自动自律,培养青年的主动精神,让青
年做自己的主人。 最重要的原则。 重视调查研究,指导要有的放矢。 根据学生身心特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
式。
第二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了解识记) 1902-1911 黄感到旧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学用脱节。 1911-1917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
1.单纯的劳动力转变成为特殊的劳动力。 2.教育以别的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 3.阶级社会的教育是“变质”的。具体体现为五大特
征,即教育与劳动分家、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专 为了支配阶级的利益、两重教育权的对立、男女教 育的不平等。
二、杨贤江论教育本质(重点)
(三)教育由经济和政治决定,对经济和政治也有影响 教育以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并随之发生变化;
一、“生活教育”实践(了解识记) 1.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
会,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 2.1927年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
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参加实验, 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 3.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 明生,团以保生”。 4.1939年7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以“新武训”自比,培养了 一批艺术人才。 5.儿童是中国实现普通教育的重要力量,提出“即知即传”的 “小先生制”。(P470)
二、“化农民”与“农民化” (了解识记)
“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
“定县实验”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了解识记) (一)中国问题的症结 在于因为西洋文明输入而导 致严重的文化失调。 礼俗蜕变,精神破坏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于依靠乡村建设建立 起新的乡村文化礼俗,恢复伦理本位的社会秩序。 原因:首先中国社会是个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 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 和理性的根在乡村;第三,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破败 不堪,乡村尤甚。
同时,教育也能支配生产的行为,改进技术的效用, 而达到资本增殖的作用。 教育不仅由经济决定,也由政治决定,但教育对政治、 对革命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有率先领 导革命和促进革命的功用。 对“教育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独立 说”、“教育中正说”等鼓吹教育超阶级、超政治的 错误理论进行了批判。 批判“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先教育后革命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