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铺镇中学公开课教学教案
【授课内容】物质的分类(高一化学必修1*第2章*第1节
(第2课时)
【教材版本】普高标准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教师】化学教研组老杨
【授课时间】 2018年10月23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高一(7班)教室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理解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了解九类分散体系及其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典型实例。

3、认识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依据标准。

4、了解胶体的特性——丁达尔(John Tyndall)效应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分类是研究物质的特性与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品和工具等,习惯上也是分门别类的摆放而便于使用和保管。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和工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依据标准。

★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三、教学准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2、自制观察丁达尔效应的暗盒。

3、单色激光笔。

4、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二)、分散系的种类
任何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三种存在形式,即:气态、液态、固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分别作为分散质或分散剂时,对应的就形成九类分散系。

详见下列图表(PPT)
(三)、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以液态物质作为分散剂是常见的分散系,又可分为三类:
1、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
分散系{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1nm~100 nm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
由此可见:这三类分散系是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进行分类的。

附: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2、常见三类分散系的主要特性与区别
(ppt)展示
附半透膜的概念:
是一种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扩散进出的薄膜,对不同粒子的通过具有选择性的薄膜。

例如细胞膜、动物的小肠内膜(肠衣)和膀胱膜、以及人工制的胶棉薄膜等
3、胶体
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

形成的分散系为液态时,也称液溶胶(简称溶胶),如牛奶、蛋清等;形成的分散系为气态时,也称气溶胶,如空气等。

4、胶体的主要特性
①丁达尔(John Tyndall)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能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附:丁达尔(John Tyndall),英国物理学家,1869年发现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演示实验: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两个烧杯,分别用激光笔照射,当光束穿过液体时,观察丁达尔效应现象。

②电泳现象:由于胶体微粒可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离子,从而使胶体颗粒带有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当在胶体中插入正负电极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可以向电极附近移动,称电泳现象。

③胶体的聚沉:胶体在一般情况下很稳定,但在其中加入某些盐类、强酸、强碱等物质时,破坏了胶体微粒的电性时,胶体微粒就聚集在一起,受重力的作用而发生聚沉。

发生聚沉的胶体将失去胶体的特性。

五、作业布置
P29:5、6、7题
六、板书设计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二、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溶液:分散质颗粒直径小于1nm
分散系{胶体:分散质颗粒直径介于1nm~100 nm
浊液:分散质颗粒直径大于100nm
三、常见三类分散系的主要特性与区别
四、胶体及其特性
1、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胶体。

2、胶体的主要特性:
①丁达尔效应(John Tyndall):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能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

利用这一现象可区分溶液和胶体。

②电泳现象:在胶体插入电极时,胶体颗粒能向电极方向移动,带正电荷的胶体微粒向负极移动,反之,则向正极移动。

③聚沉: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被中和后,胶体会发生聚沉。

发生聚沉的胶体将失去胶体的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