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抓紧这一时期对小学生
进行规范的、严格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他们学会运用口语,学会与人交际,
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发展他
们智力的强有力手段,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专一的注意力、快速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口语能力;口语交际;全面发展
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

口语交际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当今科技、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于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择业、
事业竞争、开展多样文化活动等,都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与机会。

人与人的
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

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口语交际就
是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交际方式。

口语交际关系着人的社会交往的成败和事业发
展的大事。

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就应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打好
基础。

把口语交际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儿童从进入小学后,能基本正确
地运用语法进行交谈,但是要能达到运用语言熟练交流的程度,还有一个比较长
的过程。

小学阶段是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

因此,抓紧这一时期对
小学生进行规范的、严格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他们学会运用口语,学会与人
交际,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
能力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强有力手段,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敏
锐的观察力,专一的注意力、快速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

能有效的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从人的素质培养上,历来能说会道,能言善辩都被人们称道。

可是
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知识能力,重书面请口头的情况。

素质教育要创设一
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

要重视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听说能力是协同发展的。


且这种发展主要在交际实践中进行。

所有口语交际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1.明确说话内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领悟力不够,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孩子
知道我们要准备说什么内容。

生活学习中哪些是属于这个口语说话的内容,我们
要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明白后再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在开始的口语教学中,我
们先从身边的事说起,例如:以“我们的课余生活”主题展开,教师要帮助学生找
到生活中有意义的地方:最近大家都喜欢玩什么、学什么、热播什么动画片等以
此来调动学生说的兴趣,抓住丰富多彩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事和自己的所见所
闻等来讲,让大家分享自己丰富的课余生活。

2.鼓励学生说话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孩子。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倡“创
造的儿童教育”。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潜在的创造力。

教师只有解放孩子的头脑,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放开说,大胆说,才有可能发掘学生潜在创
造力。

教学中努力构筑无人不说的开放的“语场”,积极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
交际氛围。

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

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
束缚,畅所欲言,并且不时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每
个学生的天性与个性,在言行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
的气氛中说真话、诉真情;其次是要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针对他们交际时出现
的紧张、畏惧等不良情绪,在课前给一些心理暗示或直接鼓励其大胆说,放开讲,放松讲,每一个人都能行的。

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给予肯定,让学生获
得自信和体会到说的快乐。

3.创设情景
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与有情有境的渲染是分不开的。

在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境,有效地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使
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种感觉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自己
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走入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

4.利用好教材、范文
语文教材中都有许多插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
说话的兴趣。

这些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隐含其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先教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在进行说话训练。


中范文为例,学习应用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讲述得更生动、感人。

总之,要重视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及表达
的欲望,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丰
富学生的语言,使用好文本。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
交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