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兰诗改写作文600

木兰诗改写作文600

木兰诗改写作文600
【篇一:《木兰诗》改写】
《木兰诗》改写
林夏冰
深明大义的木兰代父从军,凯旋归来,却辞官还乡,现今,她正在
回乡的路上。

远望那个小城便是我的家乡了,十多年的分别,家乡也有了好些变
化了,也不知父母是否安好?木兰想着,心也紧了。

到了,拔涉千里,终于到了。

木兰刚到就看见父母相互扶持着出来,两老鬓发已白,可能是思念女儿吧,面容略显憔悴,一见到久别的
女儿,顿时老泪纵横。

木兰急忙下马,给父母跪下,道:“女儿不孝,十多年未能服侍父母。

”木兰的父母一惊,忙扶木兰起来,母亲说:“女儿啊,你替你父亲参军十多年,我们都认为这是最好的报答了。

”三人往家走,一路上,木兰感慨万千:“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呀!”
正说着,木兰的姐姐走了过来,木兰险些没认出眼前这位婀娜女子
是她的姐姐。

四人跨进家门,木兰便听见有人喊他“姐姐”,一看,
天啊,这个杀猪的人是当年那个满脸稚气的弟弟吗?
母亲催促木兰去更衣,大家再吃个饭。

木兰便冲弟弟点头一笑,朝
东边的房门走去,进去看了一遭,又向西边的房屋走去,到外走走
看看,那久别的房间令她思绪万千。

她脱下了军中的战袍铁甲,从木柜子里拿出她从军前的衣服,看得
出来,母亲已经洗了好几次了??木兰微笑着穿上了衣服。

然后对着
窗子坐在她以前梳妆的梨花木椅上,心里踏实了许
多。

她对着被擦得澄亮的镜子,把盘起的头发放了下来,稍有生疏
地扎好了。

然后贴上了美丽的花黄,感觉很兴奋,喜悦之情表露了
出来。

木兰推开门,看见昔日的伙伴在街上玩耍,叫住了他们,他们硬是
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惊讶极了:同行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
是女人。

??
木兰的机智与谨慎令她的伪装十多年未被发现,令人赞叹。

评语:本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且描写具体生动,想象力合情合理,是一篇值得欣赏的好文章。

【篇二: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改写《木兰
诗》】
1
2
3
4
5
【篇三:13《木兰诗》改写】
《木兰诗》改写导学案
学校:王楼二中使用年级:七年级
课型:写作指导课课时:两课时
目标点点清: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
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力。

思维小培育: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千百年来,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什么“巾帼不让须眉”吗?其实,
古今中外,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穆桂英、刘胡兰、江姐、?)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在我国地方戏曲中有许多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
如男》。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
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
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疏通文意,复述情节:
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可以用“木兰_________”句
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亲
人团聚、讴歌英雄)
2、学生再读诗歌,讨论: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

板书:勤劳、
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范例连连看:
木家风波
木兰从军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
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
城风雨。

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军
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

大家觉得这件
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军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

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
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
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
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
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
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
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
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

可汗和大臣们的议论很快就传到了木兰的耳中,传到了木兰的乡亲
们的耳中。

木兰得知此事后,却神态自若,没有一丝害怕。

乡亲们
得知后都来到木兰家。

乡亲们对木兰说:“木兰,你是我们的英雄,
我们支持你,如果可汗要杀你,他就是个昏君!”木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谢谢你们!可我毕竟还是触犯了
军法,王法无情。

如果我死了,也是上天注定的。

可汗处死我,也
是为了维护王法,我死得其所。

”这时,木兰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在皇宫里,大臣们还在讨论中,这时一个军士进去报告:说有许多
老百姓跪在城门口,求可汗饶木兰不死。

可汗和大臣们都来到城墙上,只见城下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这儿了。

见可汗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大声说:“木兰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宁,一个人在外十几年征战,如今如果杀了她,真是没天理啊!”这时,
百姓们都这样大声喊着。

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这样说:“木兰是我
们民族的骄傲,你们不能杀了她!”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开了口:“木兰姐姐是
我们的英雄,谁杀了她就是坏人!”??
城下的百姓群情激昂。

可汗和大臣们会意地笑了。

可汗对城下的百
姓说:“你们说得对,我不能枉杀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会顺从
民意的。

”接着,可汗还当场封花木兰为“女中豪杰”。

可汗还说:
“木兰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上战场的女英雄,我将撤销不准女儿上战场
的军令,以后凡是武艺高强的女子都可上战场。

”这时,城下的百姓
都欢呼起来。

百姓们夸可汗决策英明。

这一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花木兰的爱国精神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将流芳百世。

写作方法指导:
1.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

2.有些情节,如木兰的军旅生活,可以依据原作想象发挥,写得更
详细具体一些。

3.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

写作快车道: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评改小能手:
1. 仔细品读自己或同伴的文章进行修改。

2. 小组评出自己组优秀的文章,班级浏览阅读。

佳作展示秀:
《木兰诗》改写学生优秀作文
天阴深深的,乌云替代了白云,风婆婆使劲地吹打着树枝,看样子
要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了。

听,“唧唧唧??“的声音从不远处阵阵
传来。

哦,是勤劳的木兰正对着大门织布。

可是,她的叹息声却要
掩盖了织布机的声音,她为何如此心烦?是为天气而烦恼,还是??
母亲见女儿心事重重,边走过来问道:“女儿啊,你如此心烦意乱,
为何啊?”孝顺的木兰不想让母亲担心,说:“母亲,没什么,只不
过这种天气扰乱了心情。

”然后她勉强一笑。

睡觉时,她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心里总是挂念着一件事:昨夜看见
军队的文告,皇上要大规模的征兵。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
父亲的名字。

父亲虽然有战斗经验,可他已年老体弱,弟弟年幼不
能参军。

怎么办呢?不参军吧,可皇上的话是圣旨。

木兰最后决定
代父从军。

第二天,木兰做了出征前的准备“去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垫子、马笼头和长鞭。

早上去告别父母,可父母一万个不答应,因
为她还没上过战场,不知道战斗经验。

可木兰去意已决,为了父亲,她毫无怨言。

木兰头也不回地走了,她怕回头看见父母悲伤的眼神,骑啊骑,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黄河边,她听不见父母呼唤她的声音,
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

此时,木兰感到无比的孤独,她只能向黄
河倾诉思乡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