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察》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威廉米怜,主要内容宗教《万国公报》林乐知,内容为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俗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组成,文学通俗、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循环日报》创刊于香港,王韬担任主笔,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政论为灵魂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1办报立业2上传民意下达政令,达内事于外,同外情于内3自由思想4文风直抒胸臆5招人应知识广博6制定报律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特点:1创办者自身份比较复杂2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3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4表现出的亲率爱国思想5参照外国报刊模式6报刊外境困难(经济读者少)7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维新派的主要报刊:康有为《万国公报》:以论讲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强学报》:政治色彩更浓梁启超《时务报》上海、梁启超任主编、维新派最主要舆论阵地,发行量最高的国人报刊维新派办报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改进编辑工作4重视采访工作5运用图书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3推动维新运动发展,促进变法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着对报刊出版的限制5开政治家办报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报刊数量多2办报地区广(内地)3报刊种类多(文娱性,主流宣传维新变法政论)报章文体:王韬首先在循环日报上使用,在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又是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体。
为“五四”运动白话文开创先河。
第四章清末《中国日报》孙中山创,香港。
陈少白主编。
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籍贯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原因:慈禧新政---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1办报主角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2报刊的政治斗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3办报地区扩大,《京话日报》4读者面扩大,面对普通市民,文字更加通俗易懂《京话日报》彭翼仲创办于北京,十分注意与底层读者密切联系《时报》戊戌政变后,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民报》与《新民从报》论战:大战的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大战的结果: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首先是因为《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之后就招架不住了。
因为《民》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等,都只是主管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大战的意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咫尺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共同点:1都是为救国图存;2都促进了报业的发展;3都否认了中国现有的体制,主张学习西方;4都介绍了西学。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缺乏执法体制上的保证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梁启超所代表的维新派新闻思想:第一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办报要去塞求通,表达维新派要求学习借鉴西方,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第二时期:1899-1911年,变法失败后。
1报纸功能: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2四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健全舆论的主张。
4宣传有两种办法:浸润法和煽动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取代维新派思想,成为主流)1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3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报道。
4重视民意。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后,新闻业的改进:1报刊由单张变为多张,形式改进。
2版面安排改进。
3重视报刊评论写作。
4新闻质量提升。
5广泛运用图片6文艺副刊发展第五章民国初年此时繁荣的原因:1旧的禁令被废除2新的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国建立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与推动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过高的期待和自诩状况:民初新闻事业繁荣,有家乡,是应资产阶级各大小政党为争夺更多的革命果实和分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十分短暂。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对新闻界进行了残酷镇压,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 家锐减了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中国新闻史上把这次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袁世凯实行的扩压政策:1创办御用报纸2收买报纸和报人3迫害摧残反对派的报刊4通过立法进行控制民初新闻事业的进步:种类数量上升,发行量上升原因:1中央政权的软弱2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印刷业)3交通,邮政、电信系统进步4思想、文化、教育发展民初的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民初三杰)、邵飘萍、张季鸢黄远生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详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理论: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2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3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第六章五四时期《新青年》:陈独秀、上海。
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主要宣传三方面内容: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胡适的《文学改良邹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帷幕:提出言之有物,补魔法古人,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
《每周评论》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特点:重在批评事实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赞扬了五四运动,并提出学习李大钊的贡献:1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2将《新青年》转入无产阶级立场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的改革:1开创自由讨论风气。
2政论传统的恢复和发展。
3新文风出现(白话文)。
4副刊的革新。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业务改进。
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1以向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任务。
2有组织的进行宣传和鼓动新闻报道工作。
3新闻工作和党建工作紧密结合。
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
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
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
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
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中共上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1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宣传工作2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为基本任务3白话文4以广大工人为对象,面向大众扩大影响范围《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
办报方针: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第八章十年内战中共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极其困难,秘密出版经验:1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2发展通讯员,加强与群众的联系3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机关报《青年实话》中国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1围绕中心工作(前线)展开新闻宣传2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3开展批评与表扬4文字通俗,形式活泼意义:1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2开创了革命新闻事业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3继承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情况:出生状态,十分粗糙,生命力强大申报的改革:1加强新闻,改善本埠新闻报道2改革副刊《自由谈》3增加,改进副刊,适应务实读者需求4出版书刊5兴办教育史量才的死说明什么: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用极端手段维护其新闻通知,严防失控的一个案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新闻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韬奋精神: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为读者服务3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和特点4文风要明显畅快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6新闻工作者要有真才实学。
范长江:著名记者。
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
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
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1936年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统区引起很大震动。
他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