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的基本特点: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最早问世的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该报开中国政论报刊先河。
评述梁启超戊戍政变前后的报刊思想:梁启超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简述梁启超1895年到1902年间的办报活动: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这个时期的文章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被当时的人称作“新民文体”,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而被人称作“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王韬: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
1869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为什么说王韬是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拓者?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王韬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有哪些主要贡献?王韬不仅是中国报刊政论的积极实践者,而且也是报刊政论的积极提倡者。
他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而且也是我国报学理论的先驱、最早提倡报刊民主议政的思想家。
王韬的办报思想散见于他的许多论说文章及信函中。
但是他还曾撰写了三篇专论,集中阐述了对办报的见解。
这三篇文章的题目是:《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它们是我国最早的报学专论,在我国新闻学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见解一方面来自他对西方、特别是欧洲报业的考察研究,另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办报实践中的经验体会。
这些见解是那个时代先进报人的智慧结晶,同时又开启了我国近代报业理论的先河。
简述王韬的办报主张王韬的办报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提倡报刊自由言论、民主议政。
二、强调报刊的“联络”、“通达”的功能。
王韬认为,“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而报刊则可以使“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合一国之人心以共为治”。
王韬还认为,报刊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裨使内政外交“措置咸宜”。
三、主张报人要讲道德、尽责任,“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要杜绝“采访失实、记载多夸”以及任意泄漏国事军情的弊病。
《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
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
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
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的主要阵地。
梁启超: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
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1912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
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的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的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苏报》案: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
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
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当时新闻出版人将这一年报纸遭受的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同时也被新闻史上认为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闻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年黄远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称为新闻界“三杰”。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