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7.1 复习笔记
【结构脉络图】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1)《向导》
《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
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它重视调查研究材料,采用了许多统计数字,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
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1)《先驱》
1921年1月,《先驱》半月刊由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
在首批团刊中,《先驱》是出版时间最长的,也是唯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
1922年5月,《先驱》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它的基本内容是:①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②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的现状;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④报道团的活动和刊载团的文件等。
《先驱》出版第25期(1923年8月15日)后停刊。
(2)《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是团中央机关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周刊,出至1927年10月停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表示,它是给青年以“忠实的友谊的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路上”。
它的基本内容是: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作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3)恽代英
恽代英,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
五四后在武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
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赴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
1930年5月被捕,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被杀害。
在主编《中国青年》时,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
他和萧楚女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既洋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
(4)萧楚女
萧楚女,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去四川任中学教师兼《新蜀报》主笔。
1925年赴上海,任《中国青年》编辑,该刊的“新刊批评”专栏主要由他执笔。
1926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
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他写过许多文章和小册子,其中著名的有《显微镜下的醒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
3.工人报刊
(1)《劳动周刊》
《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
1921年8月20日创刊,4开小型报。
它的发刊词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
1922年6月19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的罪名勒令停刊,共出刊41期。
(2)《工人周刊》
《工人周刊》于1921年7月创刊,4开小型报(后改8开)。
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1922年夏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并
迁至郑州出版。
1926年迁至天津出版,至当年12月约出版150期。
因受军阀政府迫害,多次停刊,终刊时间不详。
4.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二、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1.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
(1)《政治周报》
《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
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
从第5期起,先后继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沈雁冰、张秋人。
《政治周报》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期发行数达4万份,共出14期。
(2)《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持出版《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两个刊物。
它们也是由共产党员经办的。
《中国农民》月刊于1926年1月在广州创刊,经常为它撰稿的有毛泽东、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