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优秀课件
4.谦虚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为政》 ——《论语·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30 》
七、自觉修养德行
1.立志乐道 2.自省自克 3.身体力行 4.改过迁善
31
八、关于教师的思想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私学与西周官学的区别
西周官学 诸子私学
社会基础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管理制度 政教合一 政教分离
施教对象 贵族子弟 扩大至平民
教育内容
六艺 各学派观点
教育方式
固定
灵活
23
第三节 孔子教育思想
一、生平
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生于公元前551 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学校形式 序 教射+思想品德修养+礼乐教育
瞽宗 商代大学;以乐教为重;乐师为教师 习礼 习武 教学内容 读 写
14
算
第二节 “学在官府”条件下的西周教育
一、“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 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15
二、西周的官学系统
辟雍(中) 东序(东)
特点: 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 2、不设宗教科目,侧重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 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28
六、教学方法论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因材施教
冉有和子路都问“闻斯行诸”。 ——《论语·先进》
29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0岁 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 40岁 形成自己的学术,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 50岁 获得从政的机会,后开始进行14年的游学生涯 68岁 受礼聘返回鲁国,完成六经的编纂和校订工作
24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的关系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7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1.衣 2.食 3.住 4.行 5.婚姻家庭生活
8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 鬼魂崇拜 祖先崇拜 巫术占卜
祭祀和巫术活动
9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传说中的学校——成均
玄谓董仲舒云:“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礼记·文王世子》 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中外教育简史
李霜
1
参考书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年。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年。
2
中外教育简史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二编 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三编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 第四编 中国当代教育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性相近,习相远也)
25
三、提倡“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 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26
四、教育目标论
主张德政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27
五、教育内容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
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周礼·春官》
国学所教之礼(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18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礼 乐 射 大艺
六艺
御 书
小艺 数
大学的课程 小学的课程
1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12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教射的场所 贵族公共活动及教育子弟的场所 序
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 夏代的学校
养马和驯马的场所 军事训练和习武的场所 校
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
13
二、商代的教育
庠 在于向各阶层人民实施孝悌教化
天子 成均(西)
国学
大学
瞽宗(南) 上庠(北)
诸侯 ——泮宫
官学
小学 闾塾
党庠 乡学 州序
乡校
16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礼 乐 射 大艺
六艺
御 书
小艺 数
大学的课程 族上下尊卑关系的规定。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关于贵族的衣食住行、丧嫁婚葬等一切行为规范。 ★关于西周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
第一编 古代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简史 第二编 近代外国教育史
第三编 现代外国教育
3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 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教育起源学说 生物学起源说: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
心理学起源说 :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代表人物:孟禄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
2.循循善诱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研究者
4
二、教育产生的可能性
1.原始人类的智力进化 2.语言的产生 3.工具的制造 4.原始社会的经济发展 5.社会生活的逐渐丰富
5
三、教育产生的必要性
1.社会生产的必然要求 2.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
6
第二节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
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1.工具制造的教育 2.狩猎的方法和技巧及关于野兽习性知识的教育 (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 ) 3.教民农作的教育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周易·系辞》)
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教育者:乐师
——《周礼·春官宗伯》 ——《周礼注疏》
受教育者:贵族子弟
10
教育内容:音乐教育
二、虞庠之学
氏族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 养老之所
承担教育和养老
11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一、学术下移 第一个阶段:王室→诸侯 第二个阶段:贵族→士阶层→民间庶人
20
二、士阶层的崛起
原因:诸侯争霸引起的政治需要 来源:没落贵族子弟
原周王室司礼乐的官员 庶民
21
第二节 官学衰落和私学兴起
一、官学衰落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22
二、私学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