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海岸带的现代过程-2

第六章 海岸带的现代过程-2


在泥沙横向运动中形成的堆积地貌有水下堆积阶地、海滩、水下沙 坝和离岸堤等;在泥沙纵向运动中,由于泥沙流的容量降低而发生堆积, 形成滨海沙体(海滩)、沙嘴、湾坝和连岛坝等。
(一)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1.水下堆积阶地 在中立线上下各有一个侵蚀带,中立线以下的侵蚀带 泥沙不断向海运动,部分堆积在水下岸坡坡脚,成为水下 岸坡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水下堆积阶地。在粗颗粒物质组 成的陡坡海岸,水下堆积阶地较发育。 2.海滩 中立线以上,侵蚀带的泥沙在激浪的进流作用下,移 动到岸边堆积,形成水上堆积阶地,即海滩。海滩是激浪 流作用形成的、与陆地相连的砂砾质堆积体,在平缓的海 岸有着广泛的发育。海滩的形态与激浪流引起的进、退流 速度之比密切相关。

潮间带潮流流速分布与泥沙横向移动图式
由于涨潮流的作用,质点1进入AA′水体中呈悬浮状态,随着流速的降低,在3点开始 向底部沉降(流速为2),但由于涨潮流作用继续向前进,直到点5处才沉到底部,此 时流速为4。在退潮时,此质点不能被AA′水体所带动,因为所需的起动流速大于 AA′水体在该点的流速。BB′水体具有其所需要的流速,故将质点1从5点搬运到7点, 在7处又开始下沉,到9处下沉到底部。则点3和点5之间的距离为沉积滞后距离。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是地壳均衡调整的结果。在冰盖、熔岩以及具有深 厚堆积物的地区,由于荷载作用及其变化导致地壳承压大小的调整过程,称 为地壳均衡运动。地壳均衡运动在更新世冰川覆盖地区特别显著,当冰雪积 聚时,地壳因加载而发生下沉;当冰雪融化时,由于卸载则使地壳逐渐抬升。 一些大三角洲具有厚层的泥沙堆积体,也能导致地壳下降。
沙咀 sand spit
潟湖 lagoon
小平岛连岛砂坝
沙嘴(三亚)
沙嘴与拦湾坝
拦湾坝与泻湖
三、潮汐作用下海岸地貌的特征
基岩海岸的侵蚀和砂砾质海岸的碎屑物搬运、 堆积过程主要都是波浪作用完成的,通过周期性 的海面升降,潮汐可加强或减弱波浪作用。 在无潮海,激浪的位置比较稳定,波能集中, 侵蚀强度大;而在有潮海岸,潮汐升降使激浪位 置在潮间带范围内上下移动,海岸地貌特征则与 潮差大小有关。
第三节 海岸侵蚀与堆积地貌
波浪作用是海岸侵蚀、堆积作用的主要动力, 海岸地貌的塑造主要发生在暴风浪期间,正常天 气条件下的风浪只对海岸地貌起着经常的修饰作 用。 潮汐对基岩、砾石和砂质海岸的影响是通过 改变波浪作用实现的,在细粒物质组成的粉砂淤 泥质海岸,沉积作用主要由潮流完成。 一、海岸侵蚀地貌 二、海岸堆积地貌 三、潮汐作用下海岸地貌的特征
3.溶蚀:指海水溶解海岸基岩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对岩石、矿物的溶 蚀能力要比淡水强,特别是在由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的海岸,溶蚀 作用对海岸的破坏更大,可形独特的溶蚀平台。
(二)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捣空而不断崩坠形成悬崖。崩坠物若 很快被波浪冲走,则重新发育海蚀穴,使海蚀崖继续后退,称为活海 蚀崖,崖面坡度陡,岩石比较新鲜。死海蚀崖的坡脚堆积大量碎屑物, 崖面已停止后退,坡度平缓,长有植被。 海蚀穴: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它们分 布在陡崖的的脚部,宽度大于深度。 海蚀洞:深度比宽度大的凹槽。在节理发育或夹有软弱岩脉的基岩中, 海蚀洞可达几十米深。 海蚀窗: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将洞顶击穿形成的。

潮汐升降与离岸堤一泻湖海岸


砂砾质海滩剖面随涨落潮的冲淤变化 A.涨潮时B.落潮时
(二)潮流在淤泥质潮间浅滩上的沉积作用
虽然潮流对海底泥沙的扰动作用远不如波浪, 但潮流对呈悬浮状态的泥沙的迁移作用却是波浪 无法比拟的。在潮间浅滩上,潮流速度可以达到 50 cm/s,对沉积物的搬运和堆积起着重要作用。
3.水下沙坝 浅水波在相当于1/2个波高的水深处发生部分破碎, 倾翻的波峰水体强烈掏蚀海底,掀起的水体带动大量泥沙, 这些泥沙一部分被激浪流带向海岸,而大部分则堆积在破 碎点的靠海一侧,形成水下沙坝。波浪部分破碎后,各种 波浪要素减小,继续向海岸前进,又在相当于1/2个波高 的水深处再次破碎,如此继续直到完全破碎形成激浪流。 在细颗粒组成的缓坡海岸,可以有多条水下沙坝,其规模 和间距向海岸逐渐变小。在粗颗粒组成的陡坡海岸,水下 沙坝往往只有1-2条。波浪冲刷水下沙坝的前坡,并把泥 沙带到坝后沉积,造成沙坝两坡的不对称,向海坡较缓, 向陆坡较陡。
(三)粉砂淤泥质海岸的演变与地貌特征
粉砂淤泥质海岸的形成和发育需要大量的细 粒沉积物补给,其演变取决于细粒物质的来源情 况。若泥沙来源充足,可形成淤积型粉砂淤泥岸; 若泥沙来源断绝,则海岸受冲刷侵蚀,甚至演变 成沙质海岸。

粉砂淤泥质海岸的潮间浅滩 A.淤积型 B.稳定型 C.冲刷型

在淤积型的粉砂淤泥岸上,潮间浅滩不断淤高,并向海推 进,原来的浅滩逐渐脱离海水的作用,先形成湿地,然后 成为海积平原。 泥沙来源断绝时,粉砂淤泥岸迅速冲刷后退,在苏北废黄 河口附近后退速度每年平均达100多米,受冲刷潮间浅滩 坡度增大到1‰以上,宽度减至几百米。冲刷浅滩的波浪 将残存在泥沙中的生物介壳淘洗出来,经激浪堆积在岸上 形成贝壳堤或贝壳滩。贝壳堆积是粉砂受冲刷的标志,其 地貌形态是判断海岸冲刷速度的依据。





海蚀平衡剖面的塑造过程。
二、海岸堆积地貌
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和水流的作用下运动,当动力减弱 或运动受阻时,就会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粒径较粗的砂砾物质主要由波浪搬运,以沿底面的推移为主,称为 波场物质;
粉砂、淤泥等细粒物质易进入悬浮状态,以潮流搬运为主,称为流 场物质。 波场物质是以瞬时速度较快的往复振荡方式实现移动,而流场物质 是在较长化。

气候寒冷时,降雪量增加,发育大规模冰川,称为冰期;
气候变暖,冰川大规模消退,称为间冰期。


冰期时地球上的大量水体以冰雪的形式积聚在高山和高纬地带,海洋 水量减少,引起世界性海面降低;
一、海岸侵蚀地貌
(一)海岸侵蚀作用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基岩海岸,波浪通过冲刷、研磨和溶蚀,使 岸线逐渐后退。发生在海岸带的侵蚀作用称为海蚀作用,它表现为三种形 式: 1.冲蚀:指波浪水体给予岸线的直接冲刷。基岩海岸的水下岸坡一般具 有较大坡度,波浪抵达岸边时以巨大的能量冲击海岸,水体本身的巨大压 力和岩石裂隙、节理中被压缩的空气,对海岸产生强烈的破坏,这种力量 可达每平方米数十吨。 2.磨蚀:指海水携带的砂砾随波浪往返运动对海底产生的侵蚀。在波浪 前进和后退的往返运动中,海水携带着砾石、泥沙和海岸上侵蚀下来的岩 石碎块,对海底基岩进行研磨,加快了海岸侵蚀的速度。
4.离岸堤 离岸堤主要是激浪作用的产物。激浪流所夹泥沙在未 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在一定的位置上形成露出水面之上的 狭长状堆积体,把堤内向陆一侧的海水与外部相对隔离开 来,形成半封闭的浅水域,称为泻湖(1agoon)。离岸堤也 称为障壁岛或堡岛,它是海岸带规模很大的堆积体,长度 可达数百公里,宽数公里,组成物质为砾、砂、贝壳或其 混合物,视波浪作用程度及物质供应条件而定。
海面变化包含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两种含义
海面绝对变化是指海洋表面与地心之间距离的变化,通常是 全球海洋水面的升降; 海面相对变化是某一地区陆地升降运动与海面绝对变化的综 合结果。在海岸带或海底观察到的,或由验潮仪记录到的 海面变化现象,都属于相对变化。
一、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
海平面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或影响。地壳构造 运动、海水体积的变化等都可引起海平面较缓慢的相对变 化,而极地冰盖的冻结和融化则能产生快速的绝对海平面 变化,这种快速的变化往往掩盖了构造运动的作用。




海蚀平台:海蚀崖后退的同时,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 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 岩脊滩: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平台表面遍布的几十厘 米高的岩脊。 海蚀拱桥(海穹):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 浪作用,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 海蚀柱:坚硬的岩脉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 水下堆积阶地:由波浪搬运侵蚀下来的碎屑物,堆积在海 蚀平台前缘以下的岸坡深处而成的。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与海岸演变
全球各地海岸的许多岸段,在现代海岸的高潮位以上 发现了海相沉积物和海蚀崖等可作为海岸线标志的地貌形 态,这样的古海岸线称为上升海岸,它们是海平面变化的 有力证据。同时,在海底也发现了一些海岸下沉的标志, 如沉溺的河口、沙丘地形等,在陆架沉积层中甚至发现陆 相大型动物的骨骼化石,它们被埋覆在海底的不同深度下, 是沉溺海岸的标志,这种古海岸称为下沉海岸。
台湾石门洞
海蚀拱桥
大连 “ 恐龙探海 ”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海蚀穴(洞)
海蚀柱

(三)海蚀平衡剖面 塑造过程 在最初阶段(I),外来的波浪在大约1/2λ的深度处开始触及海底, 通过较窄的岸坡,波能略为降低.到激浪带突然降低为零(虚线);按 波浪对海底的作用强度而言,波浪进入岸坡后很快增大,到激浪带达 最大值,并很快下降到零(虚点线)。由于波能集中地消耗在岸边,岸 边的波浪作用强度最大,所以岸线后退最迅速,海蚀穴发育,海蚀平 台狭窄。 在第(II)阶段,较多的波能消耗在对岸坡的侵蚀.使水下岸坡加深; 激浪带的波浪作用强度降低,海蚀崖后退和海蚀平台加宽的速度减慢。 当基岩岸坡增宽到一定程度,波能均匀地消耗在岸坡上,波浪作用强 度分布均匀,海蚀作用中止,海蚀平衡剖面完成(III)。
2.海洋水体变化
海洋水体体积的变化和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均可引起 海面升降变化。由于海洋水域彼此相连,所以海面升降变 化是全球性的。 除了地球内部通过火山喷发可以向地表提供数量极少 的岩浆水以外,可以认为在整个地质时期全球的水体总量 几乎是不变的,只是在海洋、陆地、大气和地下之间循环 分配而已。如果海洋的水体保持不变,那么海面的变化可 能由海水的密度变化引起。据推算,海水的平均温度每下 降1℃,其体积收缩将使全球海面下降2m(E.C.F.Bird, 19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