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地震预测1

第七章 地震预测1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地震预测一、概说当今世界,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20起严 重的自然灾害,年平均死亡8万余人,经济损失80余亿美元。

自然灾害 是对现代科学的挑战。

地震灾害的猝发性和惨重性给人类以极大威胁,地震所造成的巨 大灾害和损失,遥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MW=7.2),发生在工业发 达、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大阪-神户地区。

这个地震造成人员死 亡5413人、受伤2.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MW 9.0地震及诱发的 海啸,已确认造成14435人死亡、11601人失踪;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

2013-5-27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2大陆是人类主要活动地区,发生在大陆的地震虽只占全球 地震的15%,但大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损失的 85%。

中国是世界大陆区地震分布最广的国家,据1970-1980年 的统计,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超过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 和,地震预报的紧迫性明显地摆在中国地震工作者面前。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发生在四川汶川地区的MS8.0级地 震,截至8月25日统计,确认死亡69226人,失踪17823人,受伤 374643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9048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 过8451亿元人民币。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援工作。

2013-5-27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3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5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6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7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8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92008年5月19日——21日,全国致哀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1019日下午校教学委员会会议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世界人口城市化1.地震预测的基本目标:预测三要素:①时间(时)②地点(空)③强度(强)完整地给出“三要素”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预测、预防和预报的关系:预测基本上是自然科学问题;预防、预报则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政管理,……,系统工程问题。

2.发展概况:(参见讲义有关内容)(1) 前苏联(2) 日本(3) 美国(4) 中国子曰:三苗欲火时,地震泉涌”——公元前23世纪年疏正》“〔夏帝发七年〕泰山震”公元前1831年建立地震台日本侵略台湾岛后,于1897年在台南、台中、台东等8个地点建立了区域地震台网。

1904年法国耶稣会所属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建立中国大陆上第一个地震台。

1904到1908年俄国与日本在大连、营口等5地建立地震台。

1909年德国在青岛设台。

1929年到1930年设立鹫峰地震台,地震仪采用照相记录,记录地震多而准确,参与国际资料交流。

1949年解放前夕大陆仅剩南京与上海两个地震台。

1930年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1943年重庆北陪中国第一台自己研制的地震仪(李善邦)建立地震台地震现场考察陈国达在1938年《地质论评》3卷4期中的“民国25年4月1日广东灵山地震记略”中对1936年4月1日广东灵山6.8级地震的震感区域、地声、震中和震源深度以及前震、余震和当地历史地震活动都进行了研究,并且论文最后对地震的发震原因和地震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

王竹泉在1947年《地质论评》12卷1期中“河北滦县地震”论文中也对1945年9月23日河北滦县6级地震的成因和未来地震趋势进行过研究。

地震研究幼雄在1923年《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中“地震研究”的论文中谈到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强度和感震区域、前震和余震等11个问题,其中第11个问题就是地震的预知和预防。

在这节中谈到水位观测、倾斜观测、潮汐和气压变化触发地震。

ß现代地震预报之准备——有计划地震预报探索的规划酝酿1953年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依照前苏联厂矿设计的程序,必须预先获得建设地点的地震烈度。

1953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由李四光、竺可桢兼正副主任。

委员会下设综合组、地质组、历史组。

ß我国地震预报基础资料和规划1956年6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中,提出的“中国地震活动性及其灾害防御的研究”课题列为第33项中心课题。

内容包括:地震台网与观测仪器、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区划、地震对建筑物影响与抗震、地震预报方法。

1956年12月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两卷,1960年4月出版了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两集。

ß第一个区域台网建立、第一次地震速报开始,开展我国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1957~1958年利用建立的12个台站组成国家地震基本台网,开展地震的速报业务,同时利用地震观测台网测定的地震资料开始了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

ß我国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首次试验1959年新丰江水库蓄水后不久,在库区开始发生有感地震。

——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网,开展水库诱发地震的观测与研究,1961年3月对大坝进行加固。

1962年3月19日在离大坝1.1公里处发生6.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但大坝经受住了考验。

195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地震预报考察队,赴西北宁夏、甘肃等地考察1920年海原8.6级、1927年古浪8.0级、1932年昌马7.6级大地震。

发现震前群众反映最多的是地声、地光、地下水、动物、气象等方面出现的异常现象。

ß提出可能观测的前兆1963年付承义撰写了《有关地震预告的几个问题》,文章指出“预告的最直接标志就是前兆,寻找前兆一直是研究地震预告的一条重要途径”。

文中列举了一些可能前兆,如前震和地下微弱震动、地倾斜和地形变、地磁要素、地震波速度、地下水位、地温、地电、生物,以及月相、气象要素等的变化,并指出:“地震预告是一个极复杂的科学问题”。

ß大规模地震预报开展的序幕1966年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由昆明和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参加的地震预报讨论和规划会议,论证了开展地震预报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研究起草了地震预报规划。

ß地震预报全面开展的标志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7.2级地震死亡8000余人损失15亿元之后一系列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ß地震预报探索的发展概况ß 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初 步形成1972年的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和山西临汾召开的地震科 学讨论会上,以7级左右地震的预报为目标提出了长期(几 年以上)、中期(几个月至几年)、短期(几天至几个月) 和临震(几天以内)的预报分期方案,同时把震时和震后 也列为两个必要的阶段,并整理了当时所知各阶段可能出 现的主要前兆表现。

建立了一年一度的全国 地震形势会商 会 制度,对近1、2年地震形势进行估计,并指导和协调近 期的监测预报工作。

这一措施推动全国地震预报工作进一 步走向科学化与制度化。

2013-5-27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4114次7级地震12次发生在华北和西南地区1966.3.22邢台7.2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 1970年1月5日通海7.8 1973年2月6日炉霍7.6 1974年5月10日大关7.1 1975年2月4日海城7.3 1976年5月29日龙陵7.3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 1976年8月16日松潘7.27.4 7.1 7.266-76年十年大震,促进地震预报大 发展:多兵种联合作战,多路探索, 专群结合,广布台网,广泛监视。

边 观测、边预报、边研究。

2013-5-271970年1月5日云南 通海7.8级地震死亡15621人 损失15亿元42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震例基础(1966-1985年)据张肇诚、郑大林等 仅在66-85年20年间,在多学科台网中积累60多次5级以上震例, 记录上千条震前异常,涉及11大类,75种观测项目(参数)。

2013-5-27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43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4基 础 条 件400测震台站 20 遥测台网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5基 础 条 件国家数字地 震台站50个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6基 础 条 件262个形变 观测台站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7基 础 条 件中国GPS基本 台网(定期观 测,56台) 连续观测的 基本台25个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8基 础 条 件中国GPS区域 网(不定期观 测,1058台)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9基 础 条 件70个应力应 变观测台站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