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外部性[中山大学2018研、武汉大学2019研]
答: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未经补偿影响。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指一个人的行为增加了旁观者福利却没有得到报偿。
外部经济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物品的社会价值大于其私人价值。
因此,市场均衡数量小于社会最优数量。
负外部性,又称外部不经济,指一个人的行为减少了旁观者福利却没有为此付费。
外部不经济也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当存在负外部性时,物品的社会成本大于其私人成本。
因此,市场均衡数量大于社会最优数量。
外部性纠正办法主要有:使用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
2.合作博弈[厦门大学2012研;中山大学2013研]
答:合作博弈是指各博弈方可以谈定能使它们设计联合策略的有约束力的合同的博弈。
厂商之间进行的经济博弈既可以是合作的也可以是非合作的。
如果不可能谈判并执行有约束力的合同,博弈就是非合作的;如果能设计出合同,则是合作的。
合作博弈的一个例子是买方和卖方之间就一块地毯的价格讨价还价。
如果地毯生产成本为100美元,而买方对其评价是200美元,因为双方同意以101~199美元之间任一价格成交都将最大化买方的消费者剩余与卖方的利润之和,并使双方都得到好处,因此该博弈可能有合作的解。
合作和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签订合同的可能性,在合作博弈中有约束力的合同是可能存在的,而在非合作博弈中它们是不可能的。
3.英式拍卖[北京大学2013研]
答:英式拍卖是指,拍卖人先以一个保留价格起拍,这是商品的出售者所愿意卖出商品的最低价格;接下来,投标人要相继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通常,每一个出价都要按某个最小的竞价增量超出前一个出价;当没有投标人愿意再提高出价时,出价最高的人就获得了这件商品。
拍卖的最为流行的竞价结构形式是英式拍卖。
由于在英式拍卖中出价最高的人获得商品,因此是帕累托有效的。
4.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中山大学2015研]
答: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如果所有消费者的偏好都是凸的,那么总存在着一组价格,使得每个帕累托有效率的配置是某个合理配置禀赋的市场均衡,即只要消费者的偏好都是凸的,那么每个帕累托有效率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均衡实现。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表明价格的配置作用和分配作用是可以分开的。
该定理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
在一个纯交换经济中,如果每个人的效用函数u i(u i表示第i个人的效用函数)在R+n上都是连续、严格递增与严格拟凹(严格拟凹的效用函数就意味着消费者的偏好是严格凸的)的,假定_x是该交易中的一个帕累托有效配置,同时假定禀赋经过再分配,使得分配后的禀赋向量为_x,那么_x 必是该经济的一个竞争性均衡。
只有在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时,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才成立。
其意义在于指出了分配与效率问题可分开来考虑,凸显了政府在再分配收入中的重要角色。
5.替代效应[北京大学2010研]
答: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即是指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斯勒茨基替代效应中的“实际收入不变”是指消费者在价格变化后能够购买他想要购买的价格变动以前的商品购买量;希克斯替代效应中的“实际收入不变”是指使消费者在价格变化前后保持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6.公地的悲剧[上海交通大学2007研;中央财经大学2015研;北京师范大学2016研]
答:公地的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过度地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社会现象。
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并不考虑自己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此情况下,所有个人的最优放牧数量总和将远大于公共地整体的最优放牧数量,由此导致放牧超载,土地日益衰落。
公地的悲剧可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共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明确产权关系把公共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7.吉芬商品[中山大学2017研]
答:吉芬商品是指需求与价格之间成正向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提出而得名。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越高反而购买的越多。
如图1所示,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商品。
消费者最初选择a点,随着商品1价格的下降,消费者选择b点,吉芬商品1价格的下降反而导致了对该商品需求的减少。
商品1价格下降的效应可以被分解成替代效应X1″X1‴和收入效应X1‴X1′。
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图1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8.信号甄别[中山大学2017研]
答:信号甄别是指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即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先采取
行动来获取和分析拥有私人信息一方(代理人)的信息,或诱使拥有信息的一方揭示其私人信息的过程。
信号甄别和信号传递是一种信号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其差异在于:在信号传递中,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先行动;而在信号甄别模型中,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先行动。
在保险市场上信号甄别可以表现为,保险公司提供不同的保险合同供投保人选择,投保人可以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合同来显示自己的风险类型,从而保险公司就可以获取和分析投保人的私人信息。
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打算购买一部手机,购买前我们经常四处查找各种品牌和最新款手机资料,锁定某几种型号后,在网上搜索查看其性价比或网上评论,最后货比三家,确定哪家价格较便宜,购买之前的整个过程即为信号甄别。
9.道德风险[中国海洋大学2010、2013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2016研;中山大学2010、2015、2016研]
答:道德风险也被称作隐藏行动问题,是指交易双方在签订交易合约后,信息占优势的一方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损坏另一方,同时也不承担后果的一种行为,即是市场的一方不能查知另一方的行动这样一种情形。
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
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从根本上来讲,可以通过制度设计,由个人自己来约束自己,避免出现道德风险。
10.纳什均衡[中山大学2018研]
答: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它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在同时博弈中,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在纳什均衡存在的情况下,它既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不是唯一的;它既可能是最优的,也可能不是最优的。
11.风险厌恶[北京大学2010研]
答:风险厌恶是指消费者更偏好的是财富的期望值而不是赌博本身。
对于一个风险厌恶者来说,财富期望值的效用大于赌博的期望效用。
即:U(π1W1+π2W2)>π1U(W1)+π2U(W2)。
式中,π1和π2分别表示两种赌博结果W1和W2发生的概率。
风险厌恶者的效用函数曲线必然是凹曲线,且消费者越厌恶风险,曲线凹的程度越大。
12.消费者剩余[北京大学2010研]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
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2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