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第3章中国设计溯源复习笔记一、史前时期(一)石器1.最早的石器设计(1)诞生从最初的以天然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发展到有意识、有目的地挑选打制成器,作为敲、砸、刮、割的工具,最早的设计作品诞生。
(2)发展过程①早期石器没有固定的形制和固定的用途。
②旧石器时代晚期,能够使用磨光和钻孔的技术对石、骨和兽牙进行加工。
③为使用方便,人们在石器上安装木头或骨角的把柄,设计出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
④大约1万多年前,人们开始比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3)石器设计的提高①根据使用的要求选择硬度不同的石料和设计形态各异的器形。
②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
(二)陶器1.起源陶器最初是由舜开始设计制造的。
2.发展过程(1)距今1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釜形陶器残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
(2)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陶窑、陶轮和封窑技术的发明应用,陶器的设计制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设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陶器。
3.陶器设计的目的(1)陶器作为日用器皿,首先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设计制造的。
(2)创造多种不同的装饰设计手法美化器物,其中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法。
4.意义(1)陶器的设计发明不仅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而且标志着人类设计由原始设计阶段进入了手工设计阶段,揭开了中国设计史上崭新的一页;(2)极大地丰富了诸如节奏、韵律、对称、呼应、均齐、平衡、对比、调和、比例、权衡等美的形式法则,对后世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中国原始陶器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为设计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启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1.最早的居住方式(1)利用天然岩洞;(2)构巢而居。
2.早期原始建筑(1)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起穴居和半穴居的建筑,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木架房屋。
(2)为适应氏族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现了上百个房屋聚集在一起的村落。
(3)长江流域的人们设计出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
3.意义这些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将来木构架建筑的雏形,揭开了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序幕。
(四)服饰1.服饰设计的起源遮羞说、护体说、巫术说、装饰说等。
2.服饰设计的发展(1)开始只是把兽皮、树叶和羽毛之类披在身上。
(2)发明针后学会缝制衣服。
(3)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利用植物纤维制成纺织品,有蚕丝、麻、葛、苎等植物纤维。
3.其他装饰品用贝壳、兽牙等串成类似项链的原始装饰品。
(五)工具1.农具(1)最早是石刀、石斧、石锄之类的设计,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2)新石器时代晚期,设计出木耒、石耜、骨耜和石犁等农具,发展到“耕锄农业”阶段。
2.狩猎工具与武器(1)石块和木矛一直是最主要的器具。
(2)大约在3万年前设计发明出弓箭。
3.交通工具新石器时代发明木桨。
二、商、周和战国时期(一)青铜器1.发展过程(1)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使用天然铜制造小件工具和装饰品。
(2)商代开始铸造青铜器。
(3)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设计铸造达到顶峰。
(4)春秋晚期,青铜器设计因铁器出现衰退。
(5)战国晚期,青铜器设计铸造业完成其历史使命。
2.青铜器设计的特点(1)根据实用功能来进行设计①根据器物的用途和性质的不同,青铜器分为不同的种类。
②根据用途不同,青铜器在造型设计以及材料、铸造上有所不同。
(2)青铜器的设计体现出它们所产生的社会的礼仪制度①礼制的意义通过青铜器的形制和装饰意图表达出来。
②商周大部分青铜器作为礼器而存在,常被应用于祭祀、宴会和人葬等礼仪场合。
3.青铜器风格的演变(1)西周早期承袭了商代的风格,青铜礼器的设计充满了神秘和威慑的色彩。
(2)西周中期以后,设计风格开始反映“礼治”的需要,神秘色彩淡化,造型有了固定的规格,纹饰趋向简化,多采用富有秩序感和韵律感的窃曲纹,有的还有铭文。
(3)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成为上层社会日常享用的生活用具,造型设计变为轻灵奇巧,纹饰设计手法由抽象趋向写实,青铜器设计呈现出清新自由、繁缛精美的风格。
4.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1)我国第一部关于工艺的著作《考工记》详细记载了熔铜的火度,以及各种不同的铜锡配方比例,以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器物。
(2)青铜器铸造方法①最早是浑铸法,即器体、耳、足等附件均一次铸成,造型单纯质朴,变化不多。
②之后发展出分铸法,即器体单铸,耳、足等附件另铸,再与器体嵌铸成一体并加以焊接,造型更加丰富。
③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焊接术、刻模印花、细线刻纹,以及镶嵌红铜丝等新技术。
其中最伟大的发明是失蜡法。
④失蜡法是最伟大的发明。
a.含义:失蜡法也称蜡模法,是用蜡代替泥土来制造模型,然后在模型内外敷泥,成为泥范,再焙为陶范,最后再浇入铜熔液进行铸造,蜡则熔化流失。
b.特点: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5.评价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以鲜明的民族与时代特色,卓越的设计艺匠和完美的铸造技术,在世界古代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建筑1.新石器时代,夯土技术萌芽。
2.商朝时,夯土技术成熟。
3.商代后期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架构建筑。
4.商周以来,木架构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方式,并出现院落群体组合。
5.西周时期,发明了瓦。
6.春秋时期,出现质地坚硬的砖,采用彩绘、雕刻等装饰手法,建筑设计开始从纯实用逐渐转向兼有审美装饰的追求。
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城、郭,城市布局有了一定的规划考虑。
(三)服饰1.服饰花纹(1)商代,丝织物出现斜纹、花纹等一些复杂纹样。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精美的刺绣丝织品。
2.服饰工艺西周时,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和染色等染织工艺有了专门的分工。
3.服饰制度(1)周代形成严格的章服制度,商周时期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服饰特点已经基本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清新自由,既有中原衣襟加长、下裳宽广的深服,也有北方民族窄袖短袍、简约便适的的胡服。
4.设计理论(1)春秋战国时代,第一次出现了我国有关设计理论的繁荣局面。
(2)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最早关于设计与制作的专著。
三、从秦代到晚清(一)建筑1.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建筑得到较快发展。
①原因铁器的使用和工商业的初步繁荣。
②表现a.“高台榭、美宫室”继续兴建。
b.出现许多街道纵横、规划齐整的工商业大城市。
(2)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①秦始皇兴起了规模空前的建筑活动。
②汉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表现在:a.木结构建筑渐趋成熟,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并能建造多层木建筑;b.普遍使用斗棋;c.出现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多种形式的屋顶;d.大量生产主要的建筑材料砖和瓦;e.砖石结构技术成熟,拱券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兴建佛教建筑,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
①原因佛教的传人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②这些外来建筑类型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形式,出现阁楼式的多层木塔,围绕佛塔的佛寺也向中国式的宫殿与宅院形式转化。
(4)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
①表现a.隋代已经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
b.唐代宫殿与陵墓建筑加强了纵轴方向衬托突出主体建筑的组合布局。
c.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构架建筑,造型端庄浑厚,形式多样。
②特点隋唐建筑设计强调艺术与结构的统一,没有华而不实的构件,建筑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五代两宋的建筑设计风格趋于秀丽和多样化,在建筑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出现了若干新手法。
①北宋京城汴梁采用沿街设店的方式,有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宋代木构架建筑采用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化。
③砖石建筑达到新的水平,尤以佛塔最为突出。
④建筑的装修和色彩设计有了较大发展。
⑤12世纪初,北宋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6)元代外来建筑风格传入,与内地建筑形式相结合。
(7)明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①北京故宫是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体现着王权至高无上的设计思想。
②官式建筑高度定型化,装饰日趋繁缛,色彩设计制度化。
③民间建筑类型丰富,各地均有地方风格的建筑设计,建筑数量与质量有所提高。
④各民族建筑设计有所发展,园林设计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外观设计上,由屋顶、屋身和台基组成。
(2)结构设计上,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常用的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3)布局设计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合。
(4)装饰和色彩设计上别具一格。
①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和檩椽部分,综合运用各种美术工艺及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
②色彩设计上,运用对比强烈的原色设计,建筑各部分轮廓鲜明,色调各异。
(二)园林1.发展历程(1)商朝出现苑囿,周文王时兴建有著名的“灵囿”。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竞相兴建苑囿。
(3)西汉时期,出现最早的私家园林。
(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也是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
①私家园林设计形成追求自然野逸的风气,园林规模缩小,园林设计发生质的变化,对自然美的欣赏成为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
②形成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的园林设计方法。
(5)唐宋时期,园林设计被推向更高的审美层次。
①园林设计受诗歌和绘画的影响更大,“诗情画意”逐渐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②造园设计活动得到全面发展和普及。
(6)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家。
②明末清初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
2.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特点(1)中国园林设计注重自然美。
(2)中国园林十分强调曲折多变。
(3)中国园林设计崇尚意境,设计不止满足于对自然美景的仿造,更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借以寄托游园者的思想情怀。
3.评价中国园林设计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对外国园林设计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三)家具1.家具设计演变的依据家具设计主要是随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居习惯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变化的。
2.发展历程(1)自商、周至三国时期,因跪坐形成了矮型的家具设计,席与床(又称榻)是当时室内陈设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