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让人成为人-精选资料

教育:让人成为人-精选资料

教育:让人成为人
电影《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故事发生在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佛特蒙州威尔顿贵族学校。

拥有百年传统的威尔顿贵族学校一向坚持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并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教授学生。

然而,这一切皆由基廷老师的出现发生改变,他不像校长所希望的那样循规蹈矩,一改学校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

故事以尼尔的死和受人尊敬的基廷老师被解聘而告终。

本文透过悲剧的结尾探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反思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传统教育的“顺从”观念
传统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把
握了教育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

然而,它无疑透露着学生“需顺
从”的理念,在整个学校、家庭教育中,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首先,学生需“顺从”学校。

威尔顿制度森严,学校追求分数、升学率最大化,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方面均统一安排制定。

基廷老师让同学三人一列在院子“绕圈”时受到了校长诺兰的质疑,基廷老师解释说:“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顺从
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

校长严肃地回应
道:“这里的课程是固定的,已经过检验并很有效……所以遵从传统、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余的就不用管了。

”这种传统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抹杀了学生自主、创造的学习能
力。

“我们最好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有人,如家长和 教师等,才有目的……这种目的会在教育者解放和指引其遇到的 具体情形的各种力量时,为他们提出观察、展望和选择的建 议” [1] 。

良好的教育目的应是更自由、更加灵活的教育行动。

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而非强求一律。

教育诉诸自由, 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 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取的东西为 内容。

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么它就失败了。

因此,我们必须 尊重儿童的自由, 让他们明白学习的动机, 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 习[2] 。

其次,学生需“顺从”家长。

影片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尼尔, 父亲对他管教严格, 希望尼尔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学习上, 坚决反 对儿子参与演出话剧这一“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然而, 基廷老 师的出现激发了尼尔内心的热情, 在老师的鼓励下, 他勇敢登上
舞台。

但最后还是引起了父亲的愤怒: “我们不会让你毁了自己 你要上哈佛, 你要成为一名医生。

”尼尔再也忍受不了 这种束缚,最后选择了结束生命,尼尔的死无疑是教育的悲哀。

就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 作为准备的教育目的会倾向于忽视 个人已有的能力, 并会从某些遥远的成就或职责中寻找目的。

般来说存在一种倾向, 就是把成人当做考虑的中心, 根据他们的 标准设置教育目的,而根本不考虑受教育者的种种潜能” 环顾我们周围, 类似尼尔的例子屡见不鲜。

家长常常基于自己的 理
想、愿望、判断为孩子安排一切,却很少甚至从未问过孩子的
一生 [3] 。

想法。

二、教育:精神的唤醒
基廷老师的出现为原本沉寂的校园顿时注入了活力。

他真诚、幽默,富于爱心,采用各种“奇特”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探索真理,唤醒学生精神本真价值。

他告诉学生生活的意义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的存在”。

在教学的第一堂课,基廷老师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以惠特曼的诗句“船长,我的船长!”作为开场,并引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聆听死者的声音,领悟生命终会止静,要把握时间,活在当下。

奇怪的第二堂课,基廷站在讲台上告诉大家“要常常提醒自己站
在不同角度看事情,读文章时不要只想作者的见解,要有自己独科学获知的一部分[4] 。

教育不能独立,教育要依赖于精神世界,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育之本真的核心思想即“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 [5] 。

雅斯贝尔斯睿智地提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 [6]
立的思考”。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现实版的“基廷老师”越来越少,部分教师群体存在“立命偏颇”问题,他们更多的是追求院校排名、课题申报、文章发表、
职称评定等。

试想,我们是要培养一个人还是撰写一本书?学校的核心应是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现象的背后也许有很多无奈,但至少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教育的本真:自由精神的唤醒,个体生命的激发与充实。

教育界需要多一些“基廷老师”,给予学生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启迪,如春风化雨般一点点地抵达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遵从本心的智慧,成就深刻而有意义的人生
[7] 。

三、现实教育问题拷问与反思
部《死亡诗社》反映了诸多教育问题。

反观我们国家,新
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成绩日益显著,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显示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然而,教育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很多人开始反思教育,包括掀起一阵热议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等。

致使问题产生的因素复杂多样,“大道至简”,笔者借用古人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尝试从“自身”角度分析教育问题,即为“教育
不得反求诸己”。

教育存在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主体“人”出位?并非国不好,实在是人不好,天生人人都是好的,所以不好的缘故,都由于自小未曾受过好的教育。

由此看来,要把中国变强,非把中国的小孩好好教育起来,否则中国永无翻身的日子……” [8]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为教育之源,“好孩子”的培养始于此。

“一个人的思想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9] ,因为每个儿童都要从家庭中学会说话、走路和交往,更重要的是从父母及其他成员中学习价值观、信仰和处世态度。

如果一个母亲没有修好“作为一个人”的功课,那么她的起心动念必将影响孩子,伴他一生,我国历来重视和提倡对子女实施早期家庭教育,而最早的教育始于胎教。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义命》篇中谈到
了问题。

“中国本是极大极强的国,因何变成这样全无出色地
胎教问题,“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邪虑,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 [10] ;陈鹤琴先生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自己堪有作则之价值。

”主张要时时、处处、事事给孩子做出好榜样[11] 。

追根溯源要落脚到每个人身上,因为每个人几乎都要扮演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身、心修好,才能担负起每个阶段的使命,才能教育好下一代,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营造整个和谐的社会气氛。

正本清源,唯有这样,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四、教育愿景的追寻
虽然基廷老师最后丢掉了工作,但对他来说,那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学生已经长大,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基廷老师就像巴金,他们的生活目标,无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春天,每颗心都得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幸福,每个人的发展得自由。

孔夫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甚至“不知老之将至”,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带走一棵草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确实上,为了要培养好一个人,他自己就应该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12] 。

教师是一个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其担负的责任何其之大,当下,在我们有限能力之内要“独善其身”,为的是有一天
兼济教育”,这是我们从事和未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朋友应有的教育责任使命担当感,也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教育理想追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