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蹲踞式起跑“预备”姿势论文

蹲踞式起跑“预备”姿势论文

蹲踞式起跑“预备”姿势论文
摘要:前脚距离起跑线后沿大约一脚距离,后腿膝盖与前脚的脚尖基本平行,后脚的脚尖自然触地,两腿之间的距离大约10cm。

该动作通过研究证明能提高短跑运动项目的成绩。

1.前言
决定百米成绩起跑的快慢不仅由个人的反应速度、肌肉力量决定,还由起跑的预备姿势决定。

短跑竞赛要求采用蹲踞式起跑,起跑前要安装好起跑器,使两脚有固定的支撑,并形成良好的预备姿势,以获得较快的起跑速度。

起跑器的安装有拉长式、接近式和普通式三种。

拉长式:前脚距离起跑线一脚长,后脚距离前脚两脚长,两个脚中轴线间隔约为15厘米。

接近式:前脚距离起跑线一脚长,后脚距离前脚一脚长,两个脚中轴线间隔约为15厘米。

普通式:前脚距离起跑线一脚半长,后脚距离前脚也为一脚半长,两个脚中轴线间隔约为15厘米。

这三种蹲踞式起跑姿势各有优劣,世界高水平短跑运动员水平基本不相上下,只赢在0.01秒,所以身位及两脚位置正确可以占据0.01秒的优势。

通过研究得出个人觉得更理想的起跑姿势中的两脚位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靖远煤业公司一中20名高二年级男女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各种有关蹲踞式起跑“预备”姿势的相关资料,然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

得出个人对蹲踞式起跑“预备”姿势中的两脚位置的看法。

(2)实验法:对靖远煤业公司一中20名高二年级男女运动员“预备”姿势中的两脚位置摆放训练,通过20米的成绩来评价研究中的两脚摆放位置对短跑的价值。

3.分析与讨论
前脚距离起跑线后沿大约一脚距离,后腿膝盖与前脚的脚尖基本平行,后脚的脚尖自然触地,两腿之间的距离大约10cm。

这个姿势是本文所研究的。

短跑比赛中(1)在预备姿势中,三个合理角度分别为:后膝关节角度130度左右、前膝关节角度90度左右、双臂与躯干夹角85度左右,前膝关节应保持内扣,并位于两臂中间的位置上。

以往跑的概念是“预备”时强调重心前移,使体重主要落在两臂和前腿上,有时会造成后膝关节角度过大,后脚不能蹬紧起跑器。

随着起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后起跑器坻足板与水平面的角度有过去的70°~80°减小到现在的65°~70°。

随着身体重心支点分布的改变,后膝关节角度也随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前后膝关节角度过大,使后蹬肌群不能得到充分拉伸,也就无法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从而影响起跑效果。

如果后膝关节角度过小,就会使身体重心过于降低,由于身体重心的过于降低,就会延长后腿的蹬伸时间,同时还需要较大的肌肉力量。

对于力量较差
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容易造成技术上的脱节,而出现一些错误动作,如跳起、停顿等。

经过对相关材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后膝关节角度在130度左右时不仅使伸肌群可发挥最大的肌力参加伸膝工作,而且屈膝的肌群也同时运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参加伸膝工作,从而使支撑腿发挥最大的蹬伸速度。

在蹲踞式起跑教学和训练中,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经常会出现第一步过大或第一步落点偏向于前腿一侧的现象。

致使起跑后身体产生制动、重心不稳,难以将起动速度转化为位移速度。

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过去人们一致认为是起跑时身体抬起过早造成的。

随着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训练中的体会使我们认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与“预备”时前腿膝关节的位置有关。

我们从蹲踞式起跑的发力过程可以知道,身体起动时力量首先从后腿发出,后腿短时间内产生蹬伸力量越大,身体获得向前的动量也就越大。

但是,后腿加速前摆会牵动前腿一侧髋关节旋内肌群强烈收缩,致使骨盆产生绕纵轴向支撑腿一侧转动。

髋和膝又是两个相邻关节,如果骨盆向支撑腿一侧转动,必然会带动同侧膝关节外张。

此时,前腿膝关节外张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使骨盆加速转动,前腿蹬伸时就会产生送髋的动作,导致第一步距离过大。

如果在预备时膝关节外张,后腿前摆时就会加大骨盆向支撑腿一侧的转动幅度,并且转动幅度随着前腿膝关节外张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因为髋关节属于球窝关节,若膝关节屈膝外张,必然会引起髋关
节的外展,其局部肌肉基本处于放松状态,这就增大了髋关节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自由度。

当后腿加速前摆时,致使骨盆向支撑腿一侧过度转动并与跑的方向发生偏离,造成起跑第一步落地点偏向于前腿一侧。

在蹲踞式起跑的教学和训练中,我们让运动员在预备姿势时保持前腿膝关节内扣,并放置于两臂中间的位置上,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起动时骨盆过度转动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从摆动原理中可以知道,后腿从蹬伸变为加速前摆,摆至于前腿并拢是速度达到最大值,而骨盆的转动速度也达到最大值。

此时,由于前腿膝关节内扣,使髋部旋内肌群保持了适宜的紧张,这些肌肉的活动对髋关节起到附加约束的作用,限制了骨盆向支撑腿一侧过度转动的自由度。

当后腿继续前摆时,骨盆只能按预先确定的路线,快速带动前腿膝关节向跑的方向运动,这样就避免了骨盆过度转动所造成起跑第一步距离过大或第一步着地点偏向于前腿一侧的现象发生。

在预备姿势时,将前腿膝关节放置于两臂中间的位置上也有助于后蹬力量的发挥。

因为身体起动的一刹那,后腿在强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和两臂协调的摆动下加速前摆,会使身体获得较大的动量,而骨盆的旋转又带动前腿膝关节向前运动,并与跑的方向保持一致,其后蹬力量不易分散。

在对靖远煤业公司一中20名高二年级男女运动员研究之前对该20名运动员进行成绩测试。

然后教运动员们使用本文研究的姿势并且测试他们的成绩。

试验结果分析:将实验数据制成表格然后算出两次测试的差数的平均数=0.032,标准差S=0.018,有效性P。

由试验数据可知:P《001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可以认为方法有效。

4、结论:
前脚距离起跑线后沿大约一脚距离,后腿膝盖与前脚的脚尖基本平行,后脚的脚尖自然触地,两腿之间的距离大约10cm。

该动作通过研究证明能提高短跑运动项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史作阳.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新探讨[J].田径,1998,9:12-13
[2] 戴宏贵.对短跑技术中蹲踞式起跑组织教学法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9,1:67—68
[3] 陈建国.对蹲踞式起跑“预备”动作的理论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1999,6:77—79
[4] 李树明.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0,2:2—3
[5] 李岩.起跑技术[J].吉林体育学院院报,2000,3:16
[6] 栾敏学.蹲踞式起跑的四个特征[J].田径,2002,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