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时间:
从现代社会看宗教
摘要:宗教和科学彼此需要对方,而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
科学可以帮助宗教拜托迷信,去伪存真,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世界,从而使宗教更纯粹,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灵魂去接近真理。
而科学,也同样需要宗教的指导。
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社会。
关键词:宗教科学现代社会
一、选题:
弗洛依德说“宗教是社会的精神病”,而弗洛姆则称“精神病乃个人的特殊宗教”。
二十世纪人类观念世界的最大改变,或许正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无独有偶,值此千年岁末,《经济学家》周刊所发表的系列纪念文集中,也以《讣告上帝》为题表示了同样的看法。
另一方面,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种种邪教、迷信,仍然不乏信徒,而在物质主义充斥的当今世界,人类精神生活的混乱与信念世界的危机,也有目共睹,试问,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时空,我们人类是否始终还是一种“信念的动物”。
二、引言:
身在一个佛教与基督教相结合的家庭中,与宗教相关的矛盾我也是见过不少的了。
我外婆以及她的子女们都是信奉佛教的,包括我母亲也是,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等等都是他们旅游的集中地,而我奶奶这边则是虔诚的基督徒,她本人就是沪西礼拜堂唱诗班的钢琴手,每个周末和圣诞期间,她都要去做礼拜,唱颂歌。
我本人目前还没有宗教信仰,可以说我比较倾向于无神论,但这恰好有利于我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与联系。
三、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时空:
“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
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只能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方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那么他究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正如材料一开始所引述的佛洛依德的那段话②,似乎宗教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难以得到发展。
近几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尽管也伴随着对自然的破坏。
但我们依靠科学认清了许多从前所不了解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被我们归为神的超能力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宗教,并且用科学来挑战宗教的理论。
①摘自《宗教百科全书》——宗教的定义。
②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在开始时,他把个人宗教活动和礼仪,看作为一种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
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不仅看到了宗教与神经症的外在相似,而且看到了它们内在的相似。
然而,我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应该站在对立的两边,他们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都是人类智慧所创造出的奇迹,只是前者是感性的一面,而后者则是理性的一面。
宗教,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庸俗的、迷信的,甚至有些邪教利用信仰恐吓煽动群众,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时,科学就会站出来带人们找回理性;而科学因为狂妄的否定宗教,而同样会沦为迷信。
所以,当人们又带着一种无知的自大与盲目的相信科学的时候,就和庸俗化的迷信信徒如出一辙,不过是投靠了不同的教宗下面而已。
为了更形象的说明这一关系,就拿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来说吧。
“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毫无疑问,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这种信念是宗教感情的亲属)”。
③
由此可见,宗教和科学彼此需要对方,而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
科学可以帮助宗教拜托迷信,去伪存真,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世界,从而使宗教更纯粹,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灵魂去接近真理。
而科学,也同样需要宗教的指导。
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社会。
四、信念的动物?
从宗教诞生之日起,他遍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永恒的部分,即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其实,在历史上宗教在文明简历之前就有了原型:那一时期的人类由对天地自然间的惧怕转化为崇拜;活着的人由追念逝者转化为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与寄托,中国的宗教甚至可以追溯到商汤时期的祖先崇拜与问天占卜,那个时候人们敬畏神明,崇拜上天的意志。
在过去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企图以各种方式来消除中国民间宗教道德的影响,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偏僻的小乡村,还是繁荣的大都市,宗教的文化力量都无处不在。
宗教在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中不但没有安然褪色,反而成为了当代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或者说是生命目标的寄托。
仔细权衡之后,我认为宗教在如今的社会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要多于消极的。
首先,宗教的心理作用体现在,他可以让人们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与压抑的情感通过宗教的途径得到慰藉,城市生活的迷茫,现代化急剧扩张所造成的危机,家庭模式的改变等等,这些都能在宗教中得到解脱。
其次,宗教还具有道德约束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人类精神文明达到了新的水平。
而宗教的作用往往是通过宗教道德的作用来体现的。
宗教道德,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宗教中的神与人关系的道德,一是处理宗教中人与人关系的道德。
具体表现在①.具有调节人心理的功能。
美国学者梅卡霍在《宗教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宗教就像一个“避风港”;
②.有利于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素质;③.有利于协调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就是宗教的文化作用了,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文论在艺术、建筑还是文学上,在西方的影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且不说那些名画、雕塑、教堂等,就光是精神上的文化财产就已经数不胜数,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宗教这一奇妙的元素,“信念的动物”这一说法虽说有些偏激,却也并非空穴来风,至少从历史的事实上来看,宗教的确给予了人们信念上的惊人力量。
③爱因斯坦坚信,“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中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这段话是他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看法。
五、结语:
有不少人预言宗教在现代社会将无栖身之地,会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事实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宗教以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巩固道德文化的因素之一。
六、参考文献:
[1].L.B.布朗著,金定元、王锡嘏译,《宗教心理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2].董希媚,《浅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J],文教资料,2009(01)。
[3].陈炎.,《“宗教”与“科学”》[J],文史哲,2008(06)。
[4].周秀芳,刘春艳,《从精神分析看宗教》[J]《科技信息》,2010(2)。
[5].黄文忠,《科学家信教简论——从爱因斯坦谈起》[J]《黑河学刊》2011年02月,第2期。
[6]James Hastings,《Encyclopedia of Religion》[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