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人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大事年表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

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

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

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

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

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与成仿吾同学。

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

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

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

作小说《牧羊哀话》。

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

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

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

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

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

作《水平线下》。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

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

《文学论集》出版。

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

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

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

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

被蒋介石政府通缉。

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

竟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冬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

重译《浮士德》第一部。

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市,行动受警方监视。

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

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

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

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

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

1934年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

再译《生命之科学》。

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

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

郭沫若简介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

7月抗日战争爆发。

只身归国参加抗战。

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

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0月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

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

11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1941年11月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

编《五十年简谱》。

改写《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

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3年作历史剧《南冠草》。

研究先秦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

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

《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

夏离重庆抵上海。

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

《历史人物》出版。

1947年译歌德《浮士德》第二部。

编《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黄》等。

冬迁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战回忆录》。

年末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

1949年3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

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年3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长。

5月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8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

11月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2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

1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

12月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海涛集》出版。

1952年2月《奴隶制时代》出版,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

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

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3月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

7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10月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11月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作《屈原赋今译》。

3月随周恩来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尔德。

5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

6月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

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

获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称号。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6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

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5年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4月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6月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冬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作《访日杂咏》等。

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17卷本《沫若文集》开始出版。

6月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

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回答者:绝爱无尘- 魔法师四级12-15 21:53连载:郭沫若作品选作者:郭沫若简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

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造周报》等刊物。

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

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

郭沫若简介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

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

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札记》,《李白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