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诗意意义的解释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2003年第l期
蒋济永:诗词诗意意jL的解释、构成与对诗词的完整把握
‘59。
致远《秋思》中也存在着谐音勾连的方式。该小 令“小桥流水人家”属于节奏明快、意境清丽的 词句,与前句“枯藤老树昏鸦”和后三旬“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苍凉悲情 的词句很不谐调,然而它们又是如何谐凋构成一 个统一谐调的意境的呢?其“谐音综合方式”具 体表现如下: 小桥流水人家(油)……断肠人在天涯(ya) 美好、安定、归宿
万方数据
2003年第l期
蒋济永:诗词诗意意叉的解释、构成与对诗词的完整把握
’57‘
词语、句子和整个作品意义的把握和表达,这种 把握和表达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诗意意义。所谓诗 意就是诗词语句在主体阅读中早现出的审美感 受,诗意意义就是对这种诗意经验的把握和表 达。诗意意义作为在诗意经验基础上的诗词意义 把握和表达,是理性的、认识论的,但它不同于 直接以认识论的眼光对诗词意义的认识和解释; 前者是反思性的,是先有审美体验,然后对审美 经验加以认识、把握,后者是根据词媳意义去解 释词句的意义,然后把诗词理解为表达某一客观 的现实内容和作家思恕情感的艺术形式。由于诗 意意义的把握和表达加人了审美经验,因而,它 的解释和表达方式必然不同于认识论意义中的陈 述和直解的表达,而是带有想象性和情感性,其 具体形态常常是描述性和隐喻义的。 以柳宗元《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该诗的 词典语义为:“千山:指众多山。万径:指许多 的小路。人踪:行人的足迹。蓑笠:蓑,蓑衣; 笠,斗笠。”…“1毛绝:飞尽,绝迹;独钓寒江 雪:严寒大雪灭独自在湘江上垂钓。”、2 J’“人踪 灭:指路上没有行人;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 斗笠的渔翁。”口。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整酋诗,可 得出如下解释:“那是一个雪花飞舞的银白色1肪 界,既摆不到鸟的影子,也看不到行人的足迹”; “江中有一只孤舟,舟上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 以及老翁垂钓的鱼竿”…。这种诗的词义和诗内 容的解释很客观、确切,属于诗的表层意义的直 解,但诗意索然,没有将诗的妙处和美感展示出 来。 许多有关该涛的鉴赏词典及文章,都对该诗 作了诗意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将其诗意的解释综 合描述如下:绵延不断的山岭大雪纷飞、天寒地 冻,色鸟都躲藏起来了;纵横交错的道路因积雪 太厚而都被覆盖了,呈现为白茫茫的一片;就在 这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白茫茫一片的大干山岭 中,有一个渔翁披蓑戴笠在江心的孤舟上垂钓。 (a)“千山”、“万径”写景象之大、之开阔,“鸟 飞绝”、“人踪灭”写天之寒冷、雪之大之冷和无 生机,这都是写景、写面;“孤舟”、“独钓”写 渔翁孤单、孤独,这是在写人、写点。整片涛以 面衬托点的渺小,以辽阔无垠的无生机、天寒地 冻的凄冷衬托出渔翁寒江独钓的孤寂悲凉。(b)
“昏鸦”与第三句“瘦马…‘谐音综合”所产生的
诗意意义是: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 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在苍凉古道 上行走,眼前看到的是枯藤依附着老树,乌鸦在 苍茫的夕阳下飞翔,倍感孤独凄凉。第二旬与最 后一句除了平仄一致外,“(人)家”与“(天) 涯”都是表处所的,因而,很自然就构成谐音和 语义的关联。 (2)诗词词语、句子间的张力关系使诗同词 语、句子意义呈现出歧义性、矛盾性和含混性, 通过主体对其语义的联构,使诗词获得较语面意 义更丰富、含蓄的意义和意味,从而使诗的意义 呈现为诗意意义。诗词的词语闻、句子问的张力
万方数据
60
四川太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124期
意。巾国古典诗词、绘画、园林历来都讲究隐与 显、藏与露、曲与直、虚与实之问的辩证关系, 目的是使诗、画、园林等曲尽意余、词尽意远、 景藏意幽。就古典诗词而言,为什么词句表达中 的隐与显、虚与实的相互映衬就能够显示曲尽意 余、词尽意远的效果呢?这主要是因为诗词语句 通过虚实相生、显隐互见的联构使原来语句意义 增殖,产生新的关系意义和意味。以唐人一首 《雪》为例,该诗句为:“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 笼(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前一、二 旬写大雪纷飞,到处都是积雪,只有一水井没有 覆盖,隐约看见有一黑窟窿,这是写雪景,但未 着一“雪”字,为虚写。后两句通过黄狗、白狗 被雪覆盖的情形,还写雪之大,这属于雪景的实 写。从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关系来看,后两句通过 雪之“白”的实写修饰前两句,使“江山一笼 统,井上黑窟笼”这一看不出是写雪景的句子, 变成实际上是描写雪景的诗意意义,从而构成虚 实相生的第一层含义:实生虚。而后两句虽然写 了黄狗、白狗为大雪覆盖,以致黄狗身上变白, 白狗身上更显厚实、臃肿,但仅此而已,写得太 吏,没有另一层虚位意义,这样,一、二句描写 了大雪纷飞,三、四句还写雪之大,前面构不成 对后面的衬托和修饰,亦即不能相生,构成新的 意义,整首诗的诗意也就因此无法生成。 相反,柳宗元《江雪》,前两句为大雪之虚 写,最后一句为“雪”之实写,经“雪”的修饰 变成辽阔、荒芜、寒冷、白茫茫一片的雪景描 写,这样可构成第一层虚实相生含义:实生虚; 后两句主要写渔翁寒江独钓,正常的寒江独钓未 必有什么深意,但在天寒地冻、冰雪覆盖、白茫 茫的荒郊野岭,凹周杳无人烟的背景下寒江独 钓,就有深意了,也就是说在前两句所描写的背 景下后两句描写渔翁独钓意义发生了变化,即通 过前两句写景对后两旬写人的修饰和衬托,表现 了渔翁独钓之外的意义:或孤独寂寞,或孤傲超 逸。这样前两句转化为写雪景后就变成实景,后
三、诗意意义解释与诗意的关系及 其对认识诗词的意义和作用 现在我们探讨一下诗意与诗意意义的关系。 从诗学语义学角度看,诗意意义的解释属于 诗词的语用学解释。在诗学的语义学中,诗词词 语意义的解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词典语义解 释,也就是对诗词的词语意义予以客观、直观意 义的解释,属于诗词基本内容理解;第二是对诗 词词语的隐喻义、象征义等言外之意的解释和陈 述;第三是诗词的诗意意义的解释与描述,如图
漂泊、无归宿
主要表现在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意义的 紧张关系,其中包括意义理解的两可性、矛盾 性、含混性以及反讽和双关等。主体在深入这些 带张力关系的词语、句子时,词语与词语、句子 与句子、词语与句子的关系意义使诗词语句获得 更丰富、含蓄的意义和意味。如孟浩然《宿建德 江》,其中“野旷天低树”句就有几种可能的读 法:a)野旷一天一低树,b)野旷一天低一 树,c)野旷一天一低一树;相应地就有几种意 义的解释:a)表示旷野中,天在上面,地下有 低矮的树木;b)表示旷野中,天黑沉沉,眼前 还有树;c)表示旷野中,天际的那一边,有树 林延伸过去,构成天际与树林接近的景象。造成 以上诗句的多种意义解释就是词语与词语存在张 力的结果。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看,又如盂浩 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 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浅近平易,含义易 晓,似乎平淡无奇,它的直解意义是:春天的早 上不知不觉醒过来,发现外面到处都是春鸟呜 叫;回想昨晚窗外风雨交加,不知打落了多少花 朵。然而,就在该诗平易的语面下,又暗含着三 对张力,从而使诗句语明意曲,诗意悠远:开头 两句不觉晓与闻啼鸟构成一种“不觉”与“觉” 的张力,表现诗中人物对春鸟呜叫欢闹、春意盎 然景象的惊喜;三、四句由听风雨声的“知”与 不知有多少花朵打落地下的“不知”构成张力, 表现了对“落红满地,春去也”的怜惜之情; 一、二句由不党到觉与三、四句由知到不知,上 下又构成觉与不觉(即不知)的张力,而且一、 二句与三、四旬时间构成上有先后之分,这就形 成了两可的诗意意义:a)(按诗本身的语序理 解)春暖融融,令人好睡觉,天亮了仍不知道醒 过来,忽然听到窗外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惊喜 万分;回想起昨晚风雨交加,不知打落了多少花 朵,使这好景不再长久.真令人惋惜伤悲;b) (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理解)昨夜听了一夜风 雨声,想必窗外是落红满地,令人惋惜:而今晨 一觉醒来,已是大天亮了,外面鸟语花香,一派 生机盎然的景象,真令人惊喜不已。以上由于主 体联构的方式不一样,使诗的意义呈现为惜春与 喜春两义,这都是主体通过对《春晓》句子间的 张力联构而产生的诗意意义。 (3)通过虚实、显隐相生的映衬关系联掏诗
示:
同典语义
/I\\
诗符号 诗歌隐喻义等
诗意意义
\\
陈述性
//
\意义的解释里,第一、二种解释属 于认识论的解释,旨在将诗词的意义作客观的、 知识性的陈述;第三种解释诗词的闻语、句子的 意义是主体体验性的、隐喻性的描述,因此它本 身就富于诗意。诗词诗意意义的描述和表达,尽 管与涛词意义的陈述、直解有区别,一个属于情 感体验性的,~个属于认识论的,但是,诗词诗 意意义的表达、描述,可以转换为诗词意义的陈 述。如前面《江雪》描述的涛意意义同样可以转 换成它的陈述意义,因此,在许多诗词鉴赏文章 里,诗词诗意意义与诗词意义的直接陈述往往是 交织在一起的。 在以上三种诗词意义的解释里,显然,对诗 词意义作直观的词典意义解释只会将诗词变成非 诗词作品一样的意义解释,因而它不能完全理解 诗词意义的丰富性和诗意;那么,诗词隐喻义之 类的陈述是否就接近了对涛词本身的理解呢?例 如,当我们直接陈述“《江雪》渔翁寒江独钓的 隐喻义是表现渔翁的孤独寂寞,或孤傲超逸” 时,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理解到了《江雪》的 诗意意义呢?还是很困难。只有将《江雪》的隐 喻义放到它们是如何构成审美经验的描述-p,它 们才变成诗意意义,才有可能接近《江雪》作为 诗、艺术作品的理解。 诗意意义的解释是对构成诗意的审美经验的
在无边的茫茫群山中,大雪的寒冷、积厚使飞鸟 不敢飞、行人的踪迹被覆盖,整个世界一片洁 白、荒凉;然而就在这杳无人迹的冰天雪地中, 只见寒江上一孤舟、一渔翁,渔翁披蓑戴笠不侵 严寒,像是超然物外在江心孤舟上临江独钓。 这里,诗意意义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两 可”形象和感情,一是孤独寂寞的渔翁形象,一 是孤高超逸的渔翁形象,前者通过雪景衬托渔翁 的孤寂悲凉,后者同样通过雪景显示出渔翁超然 物外、特立逸世的情怀。这“两可”的形象和情 感表达,体现了诗意意义解释的基本特点:歧义 性、复指性。歧义性就是指意义的两可性、多义 性,如前面所列(a)和(b)两义;复指性就是 既指前面已经揭示《江雪》的词典意义:在大雪 纷飞的山岭中,鸟不见、人踪也灭,只见一个渔 翁披蓑戴笠在江中的孤舟上垂钓;又指它所隐含 的隐喻义和言外之意,如透过雪景和渔翁的孤单 体现出渔翁的孤独寂寞,透过天气的寒冷、雪地 的洁白和渔翁的傲寒独立体现出渔翁的孤傲超逸 人格。在诗意的复指意义中,词典意义只属于直 接的、表层的、客观的意义,起着形象呈现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