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最终版

浅析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最终版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09中文3班那心彤梁永红摘要: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 余下三分啸成剑气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对月亮有特殊情感的民族。

入晚,当我们抬头望月时,自然会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玉兔和蟾蜍,猛然间也会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一种特别的感受油然而生。

而我们能够想起的唐诗中有关月亮的名作,有一半出于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手中。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寄情于物,可以使诗歌赏心悦目,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难抒之情、难言之理,都可以由意象婉转地代抒代言。

也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

李白的月亮诗把他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的体认,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把他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一一袒露在他的诗中,这些不仅给盛唐的诗坛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人能匹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之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文学艺术上的意象指的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钟情于“月亮”这一意象,张九龄、李白、苏轼等诗人、词人都曾在他们的诗文中寄情于月,但是其中当属李白为最。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各类作品中,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德明丽意象,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了总数的几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诗人中写月最多的,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和月份的月更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形容、比喻和借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这样的说法并非是溢美之词,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完全能够体现出来。

就先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

因前人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相反,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读出李白自小便与天上那一轮明月结下的不解之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的无数想象。

两个比喻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移情于景,鲜明生动,意象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随即又把神话拿来,月亮初升,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凡此种种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如此写法,借助于内涵丰富的月的意象,当然增加了美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怎能让人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呢?之后笔锋一转,“蟾蜍蚀圆影,天明夜已残”,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当时已是玄宗晚年,皇帝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纲不振,这首诗即是李白针对当时黑暗的朝政而发的。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引出后羿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把月亮的圆缺与对它的观赏赋予了现实意义,既体现了封建社会政治对文学压迫的结果,又在艺术上使诗人的难抒之情、难发之慨,表达得深婉曲折,这,即是上文所述意象的作用之三。

由此可得,李白和他最爱的意象——“月”的缘分着实很深,那么相对地,毋庸置疑,他对月自然也感受得深入、剖析得透彻。

他的《把酒问月》,仅仅围绕着头顶上的月,以这一意象为纽带,把情和理融合得完美无瑕。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整首诗除中间两句用神话点缀之外,句句写实,语言朴素犹如儿歌,却又通篇贯穿哲学的沉思。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世间则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造化的无穷与人生的短暂,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

李白问月,问的正是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产生的苦恼;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月华如练人却千里,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希望自己能够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的思想被李白表述得巧妙生动,又极为质朴。

读诗的人不油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也能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

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矛盾和苦恼,这共同的矛盾和苦恼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沟通,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沟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见到并会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

诗的奥妙往往就在把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

这一点,李白用把情理寄托于月的意象的方法做到了,此即前文所讲: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结果是制造出一了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所以说,李白不仅爱月,也懂月,甚至还友月。

月的意象,到了他的手中,不再仅是创作时被利用的工具,还是他终其一生的知己,因此也无怪乎月亮这个常见的意象在他手中作用总显得更大对他总是更服帖。

如上文所述,客观形象月与李白的主观心灵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融洽,这样的境界,意蕴和情调怎能不无穷无尽呢?就像他的《月下独酌》:独自一人坐于花间独酌,无亲又如何?有月陪伴!再对着影,不就变成三个了吗?孤独却也豪放,暂时伴着它们,唱歌、为舞,及时行乐,“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月为友,共舞、共醉,李白真乃极富浪漫情怀的奇才也!将自己的一腔情怀同月相联系,这般物我相融的境地,也唯存在于此篇千古流传的佳作中了。

这里,月的意象是无可取代的,正如诗人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一样。

这便是前文的“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这里的月只是李白的月,和别月俱不相同,全天下,陪李白饮、歌、舞的,只此一轮!难怪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有评云:“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

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如此这般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那洒洒落落的明月光在李白笔下明亮到何种程度——“疑是地上霜”,就是说他把一种光线转化成一种质地。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由空转实,人的心事也转实了,“举头望明月”是向往,而低下头呢,思故乡,举头与低头之间,是李白俯仰中宇宙;那轮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月在李白笔下平易到何种程度——李白诗中从无赊酒,却有赊月。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千金裘、龙泉剑去交换。

而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则容易得多,月色即使要钱,也可以赊。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

这种妙趣横生的想象,是李白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有这样的天地之心,能够望穿天地明月;那个浪漫神秘的月世界在李白笔下无暇到何种程度——那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和空灵程度的纯洁感。

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李白在其中饱受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不满现实的愤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们需要有个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李白看月与常人的审美不同,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大致排列一下李白笔下的月,可谓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创下了古今诗人写月之最:他用状物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风月、海月、江月、湖月、溪月、水月、云月、山月、沙月、星月、松月、天月、冰月、云外月、青天月、石上月、坟上月;他用时间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春月、新月、初月、夕月、夜月、归月、晓月、寒月、秦时月、汉时月、古时月;他用绘画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皎月、素月、皓月、明月、朗月、清月、白月;他用形象派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半月、弯月、片月、薄月、缺月、席月、禅月、浮月、高月、好月、孤月;他用地理学家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镜湖月、洞庭月、潇湘月、金陵月、天门月、秦地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五溪月、海上月、洲前月、江月、瑶台月、秦楼月、峨眉月、沦岛月、淮月、楚关月、秋浦月、西江月、边城月、碧山月、后湖月、万里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