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静人生经历以及带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
——by葛慧敏
一、人生经历
A、家庭背景与所受教育
1902年3月4日,刘仁静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城关。
他的祖上是开杂货店的。
他的父亲刘世芳考中秀才后,在家里开办私塾谋生。
他的母亲是个文盲,一个温顺的家庭主妇。
因为刘仁静在家里是长子,父亲就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科举志愿寄托给了儿子。
科举考试废除后,父亲再三考虑,决定让刘仁静学好洋文,以求能出国深造。
1914年春,刘仁静考入武昌博文书院,这是英国教会办的一所远近闻名的语言学校,在校学生只会死读书。
因为家庭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两年后他转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就读三年级。
武昌中华大学在当时是比较开放的学校,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之外,允许学生有自由研究的空间和接触社会的机会。
该校涌现了一批后来十分有名的政治家,如恽代英、林育南。
刘仁静利用自由时间,阅读了一些当时比较进步的刊物,很快便成了《新青年》刊物最忠实的读者。
1918年7月,刘仁静中学毕业,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他先在北大理科读了两年预科,其间家庭无力支付高额的学费。
为了能继续学业,北大的教授胡适、李大钊都给他写过拖欠学费的保单。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就保存着李大钊亲笔写的一张字条:“刘仁静同学学费先由我垫。
李大钊”。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两年预科毕业后,刘仁静又转入和李大钊接近的哲学系学习,但没有多久刘仁静又转入英语系学习。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日子,是刘仁静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
B、年少热血—五四时期的刘仁静
就在刘仁静进入北大的第二年,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
北大的一次学生集会中,学生领袖罗家伦正在发表后来被称作“五四宣言”的演讲,刘仁静悄悄地挤进会场,怀里揣着一柄尖刀,他打算用这一柄尖刀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这个危亡民族的生机。
当刘仁静拔出尖刀,向自己腹中刺去时,被身边的同学发现,刀被夺下。
1919年5月4日,数千名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的口号。
北京大学组织了讲演团,刘仁静与同学们一道,每天上街向群众宣传,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斗争。
据朱代杰回’忆说:“刘仁静是个雄辩家,他谈锋甚健、洞察事理,每有争论必滔滔不绝,从不服输。
”在这场运动中,当学生游行的队伍来到赵家胡同时,曹汝霖家大门紧锁,愤怒的学生打碎曹家的玻璃,瘦小的刘仁静骑在匡互生的肩膀上,钻进曹宅。
门打开后,学生冲了进去,接下来就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
当军警过来捕人时,因为刘仁静个子矮小,根本不像大学生,竟然没有人抓他。
在6月3日的街头演讲时,刘仁静被警方逮捕,判刑一个月。
17岁的刘仁静面对铁窗生活,毫不畏惧,李大钊夸他“小小年纪肯奋斗!”刑满释放后,刘仁静回校继续读书。
C、受熏陶,走上马克思之路
在北大读书期间,刘仁静经常在图书馆学习,还结识了当时在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
在此期间刘仁静阅读了一些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
因为刘仁静是学英语专业的,李大钊就让他研读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他年纪小,记忆力强,人又特别聪明,很快就熟读了许多马克思的著作,而且
与人谈话时,开口闭口都是马克思如何如何说,当时的北大人给他一个诨号“小马克思”。
由于受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刘仁静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刘仁静的入党经历
1920年春,刘仁静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同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经罗章龙的介绍,刘仁静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一开始有10名成员,后来黄凌霜等无政府主义者退了出去,只剩下李大钊、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4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刘仁静荣幸地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推选为“一大”代表,和张国焘一起出席了党的“一大”会议。
推举刘仁静为“一大”代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据茅盾先生回忆,当时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在党内被誉为“北大三杰”。
刘仁静的同学陆立之在评价刘仁静时说:“刘仁静个性执拗,他对信服的理论知识或文化艺术,始终不渝;秉性耿直,从来不耍手腕,因此也惹来不少是非。
”
就这样,当时仅有19岁的刘仁静成为了“一大”中最年轻的代表。
E、人生之歧路
1926年九月,在婚姻方面受挫后,刘仁静被派往苏联进行学习,而就在这段期间内,刘仁静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的大革命失败。
托洛茨基在中国革命问题上认为:是共产国际指导的错误导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并极力指责斯大林,为此在联共(布)党内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
中国留学生中不少人倾向托洛茨基的观点,刘仁静经过仔细比较和分析后,也赞同托洛茨基,他还研读并收集了托的不少论著,从此成了托的信徒。
1929年8月16日,刘仁静回到上海,党中央立即派恽代英找刘仁静谈话,刘仁静不但不接受党中央的意见,还公然以反对派立场批评党内的官僚化,还鼓吹托洛茨基的理论。
大约在1931年,中国的几个托派组织终于统一了,但是刘仁静总以见过托洛茨基自居,自称是“托洛茨基代表”、“正统托派”、“托洛茨基的钦差大臣”,引起托派组织成员对他的反感。
不久,刘仁静在托派组织中相当孤立,后来被赶出了托派组织。
他又想和陈独秀合作,遭到陈的拒绝。
这样,刘仁静竟成了托派中一个游离于各派组织以外的孤家寡人。
1948年,受时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之邀请,来到国民党政治研究室当了研究员及国民党国防部镇江教导所工作。
此时的刘仁静已完全投靠国民党,走向人民的反面,开始写反共文章。
F、认识错误,悔悟重来。
1949年后,刘仁静由上海来到北京,他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了一份悔过材料,刘少奇同志在百忙中亲自找刘仁静,对他进行了认真耐心地教育。
后来,刘仁静被安排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讲师,教政治经济学课程,同时兼任苏联专家的翻译。
为了工作的方便,他改名为“刘亦宇”。
1950年,刘仁静还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土改工作结束后,为更好地发挥他的一技之长,他又被调到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翻译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署名“刘若水”。
G、命途多舛,再次入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刘仁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被红卫兵抓捕关进秦城监狱,从1966年一直关押到1978年。
后来,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毛主席说:“有些老托派,像刘仁静,不要关了吧。
”很快,刘仁静就从秦城监狱被放了出来,为了刘仁
静的人身安全,避免再次被红卫兵揪斗,有关部门不敢把刘仁静送回家去,只得把刘仁静单独安排在另外一所监狱内,他独住一间房子。
后来,组织上又把刘仁静调到少年管教所内看管果树。
H、一生终结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了1986年,刘仁静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
可好景不长,1987年8月5日清晨5时许,刘仁静起床后,按惯例到自己住宅对面的北京师范大学广场参加晨练,在穿越马路时,被一辆疾驰的22路公交车撞倒,刘仁静的颅骨碎裂,当场死亡。
一位邻居见状,还是把他送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262医院,进行一番抢救后,刘仁静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对于大学生的启示
1、好读书,读好书。
在北大学习期间,刘仁静利用良好的图书馆资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在这些书
籍中,包含了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多读书
使人增广眼界,扩充听闻;而读好书使人多思多想,不断向内探索且向外追求,提
升个人的境界与水平。
我们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发达电子传媒兴盛的大数据时代,
每天被动地接受大量的没什么营养与内涵的信息,更加需要把自己沉淀下来,多多
阅读书籍,探寻前人的精华,并自省,自思,从中受益。
2、要有个人独立的,有思考的并且经前人指点后正确的看法。
在托论盛行的时候,刘仁静经过个人的一番思索,选择了崇尚托论,从此走上了错
误的方向。
也许他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但是由于当时的他还过于年轻,对很多
问题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作为判断是非的基础,因而对待问题不具有足够成熟而深
入的判断,加之没有前人的指点,因而走错了路。
我们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现象,一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见解;当遇
到一些自己难以认识的问题时,要寻求明智的前辈们予以指导,把握好人生前进的
方向。
3、要有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中晚年的刘仁静在发现自己所错之事后能够及时纠正,这是我们大学生值得学习的
地方。
4、要怀有一颗热血的、为祖国用力跳动的心脏
青年时期的刘仁静曾经想用个人牺牲换取国民意识,是多么的伟大的行动。
虽然行
为过激,但其精神仍旧值得我们学习。
今日,我们的祖国正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我
们青年人正是这一阶段的中坚力量,拥有一颗热血的心,才可能会有所成就,才有
可能为祖国腾飞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