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咬文嚼字(一)作者简介朱光潜三立座右铭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他以“恒、恬、诚、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
朱先生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
他的座右铭共六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不渝的伟大形象。
(一)背景链接《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
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二)常识整理1.古代重量单位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隋书·说苑》云: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
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2.古代容量单位才高八斗.。
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斗、石为古代容量单位。
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撮,抄,勺,合,升,斗,石。
十撮一抄,十抄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3.古代创作称谓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
..”“杀青付梓:古代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先把青竹简放到火上炙烤。
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也叫“汗青”“汗简”。
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流涎.(xi án) 2.憎.恶(z ēng) 3.茗.烟(m íng) 4.斟酌..(zh ēn zhu ó) 5.箭镞.(z ú) 6.鲁莽.(m ǎn ɡ) 7.剥啄.(zhu ó) 8.意蕴.(y ùn) 9.清沁.(q ìn) 10.词藻.(z ǎo) 11.灞.桥(b à) 12.付梓.(z ǐ)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嚼⎩⎪⎨⎪⎧ 咬文嚼.字ji áo 倒嚼.ji ào咀嚼.jué(2)浒⎩⎪⎨⎪⎧ 水浒.hǔ浒.墅关xǔ (3)晕⎩⎪⎨⎪⎧圆晕.y ùn 晕.头转向y ūn (4)藉⎩⎪⎨⎪⎧ 蕴藉.jiè狼藉.jí (5)累⎩⎪⎨⎪⎧ 累.积l ěi 累.赘l éi 劳累.l èi (6)落⎩⎪⎨⎪⎧ 落.入下乘luò落.枕l ào 大大落.落luō2.语境辨析法(7)他说话恶.(è)气,真叫人恶.(ě)心,周围的人都憎恶.(w ù)他。
(8)《人民画报》封面上刊载.(z ǎi)了一个载.(zài)歌载.(z ài)舞的姑娘。
(二)写准字形1.⎩⎪⎨⎪⎧ ch án 婵娟ch án 蝉联d ān 殚精竭虑肆无忌d àn惮2.⎩⎪⎨⎪⎧ z ī锱铢必较z ī缁衣z ī辎重3.⎩⎪⎨⎪⎧ c én 岑寂汗c én 涔c én 涔4.尺⎩⎪⎨⎪⎧ 尺d ú牍穷兵d ú黩武d ú渎职(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2.索然无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3.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
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4.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5.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6.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7.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多含贬义。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鲜见有咬文嚼字....掉书袋的。
当说起几年来的创业经历时,王强自鸣得意....,同学们都啧啧称赞。
辨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咬文嚼字”使用正确。
“自鸣得意”为贬义,可改为“踌躇满志”。
Ⅱ.易混辨析锱铢必较vs睚眦必报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1.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中空缺处,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含义和词典上的含义一样吗?答:明确:不一样。
“咬文嚼字”在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
作者的意思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讲的是文学作品语言的锤炼。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说理技巧,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一)研习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由举例子开篇,有什么作用?答:明确:作者由举例子开篇,先举改字改得好的例子,进行分析;接着举出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来相对照,发人深省。
而且两个例子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就更加耐人寻味、非同凡响了。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第2自然段中,“这是炼字的好例。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转入“炼字”的话题和对上面两例的分析。
3.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的用意分别是什么?答:明确:①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这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
②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阐明“你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是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4.作者举《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这一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语句加以概括。
答:明确: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研习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试赏析第5自然段中“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答:明确: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的;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6.第6自然段“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一句中的“作”有何含义?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答:明确:“作”字的含义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作,就是匠心独运地创作,而不是套用的。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如此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情感。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作者真的是“随便”举的文中的几个例子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明确:作者不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前几个例子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后几个例子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咬文嚼字。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的,而是根据文章论述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的。
议论文写作如何运用举例论证[写法领悟]文章开篇以郭沫若“炼字”的例子点出题目“咬文嚼字”,随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然后提出理由:“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接着用王若虚“李广射虎”的例子正面阐述、说明这一理由。
接下来用贾岛“推敲”的例子反面论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道理。
“李广射虎”一例强调“意味”(意思、趣味)的变化,“推敲”一例侧重“思想情感”的更动,一正一反,角度有别。
[写法指导]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是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论证手段,如何更好地运用举例论证呢?(1)例前有导语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关于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能在观点之后很突然地举例,造成了内容的不连接,语言的不流畅,所以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渡语,让观点和例子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下文:(观点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过渡句)如果人们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统筹看待问题,同样会闹出笑话。
(例子)一家纺织公司新进了一种布,当拿到董事会桌子上时,桌子东边的人说它是红的,而西边的人说它是黄的。
当桌子两边的人互换座位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都只是从一个角度观察,只看到了布的一方面。
(观点句)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多角度看问题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总是自己欺骗了自己。
本段第一句是观点句。
第二句则是一个过渡句,有了这一句就使观点和事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不会使人觉得举例很突然,全段就形成了整体。
(2)叙例有方法如果是单个材料的叙述,应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如果是多个材料的叙述,可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成为高考作文常用手法。
也可运用事例对比法进行论证,让读者更清楚地分清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3)叙议显事理事例的使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把事例叙述完再议论是常用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边叙述事例边议论,形成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针对练笔]下面是一段文字的论点,请你在后面添加两个事例论据。
要求上下文衔接、连贯。
人皆愿己成才,于是,就有人羡慕那些一鸣惊人之才。
其实,一鸣之前必有百鸣、千鸣、万鸣,只是未使人惊而已。
(观点) 答:参考答案: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之前,作画何止万千,据说他画蛋就画了好几十天。
莫泊桑的成名小说《羊脂球》发表前曾被退稿四十九次,稿纸堆起来有书桌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