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初试专业课334和440参考书目初试备考复旦新传考研基本情况概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科评估A,仅次于人大和中传,是无数新传学子梦想的学府。
复旦研究生硕士点分学硕与专硕,学硕偏理论研究,专硕偏实践操作。
学硕考研难度较专硕大,每年录取人数为个位数,今年进复试人数情况:新闻学6人,传播学9人,广告学6人,学硕学费8k/年,三年学制。
专硕(MJC)近两年呈扩招趋势,分为三个方向:综合方向、财经方向、国际传播方向,专硕学费5w/年,两-三年学制(一般两年)。
专硕从2019级开始不再提供住宿,学校提出“学生原则上自行安排住宿,学校协同相关院系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助全日制学生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
”具体住宿如何安排现在还未可知。
复旦专硕从2019级开始恢复国际传播方向的统考招生,这也是今年统考最终录取名额要比官网的招生计划26人增加到46+的原因,但最终拟录取名单还未出,具体多少可以之后在官网查询。
但是可以预计的是,之后国际传播方向的考生可能在外语方面提高相应要求,方向上的选择也需慎重。
考研基本必备书目【专业】1、《新闻学概论》(第六版)李良荣著【第六版备考期间才出,前期背的第五版】2、《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3、《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美]WernerJ.SeverinJamesW.Tankard,Jr.著4、《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著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童兵主编6、《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著7、《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主编8、《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刘海贵著9、《新闻编辑教程》(修订版)张子让著10、《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五版)丁法章著11、《整合营销传播:原理与实务》黄鹂何西军著12、《全球整合营销传播》[美]唐E·舒尔茨菲利普J·凯奇著13、《公共关系学》(第五版)居延安主著PS书目总结:根据我对2011-2018年新传专硕真题的研究,发现,440基础所考基本上出自1、2、4三本书,辅以少量的6、7网络传播内容和5马新观,新概、传播学和中新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34实务所考比较杂,但是也可以大致分为采写编评、整合营销、网络传播以及前沿热点四部分,13公关也会偶尔出现在实务题目里。
这里提醒大家,在复习备考的时候不要只顾闷头苦学,还要多多分析自己的专业情况,比如分数线、报录比,什么时候报名,什么时候现场确认都要重视起来,这些信息推荐以后查询鸿知复旦考研网,都有总结好,非常节省搜集整理信息的时间,建议大家加入收藏夹,经常访问查阅。
有问题也可以咨询老师和学姐,人都挺好的,他们做复旦比较久了,资料和专业课的班也是信得过的,我有的同学是经过他们的培训的。
复习时间表7月-8月完整看书阶段+适当做笔记建框架9月-10月背诵与思考+研究真题11月背诵与思考+开始动笔练习+***热点课12月背诵与思考+建立自己的专题框架+模拟+考新闻五套卷PS:前面介绍书目时已经简单介绍过440基础所考的主要内容,题目类型分为名词解释(5’×7)、简答题(15’×3)和论述题(35’×3选2)三种,每年每个类型的题量和分值可能小有变化,但大体不变。
复旦新传很重基础,新概、中新史和传播学三本书必须背到滚瓜烂熟,否则很难拿到基础甚至高分。
三本书的分值占比平分秋色,但也还是有所侧重,三本书具体考试特点将在后面分论解析。
我的基础总分119,不算高分,在“神仙打架”的2019年,还是有很多同学拿到120+甚至130+的好成绩,专业分值在复试名单的排名里还是很重要的,总分同分数段会再按专业分数排名,今年394同分有6人,我排第5……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大大的《新闻学概论》是新传里非常非常基础的一本书,也是学习新传过程中你会发现非常耐读,每背一遍都有新感受的一本经典教材。
如今新概已经出第六版,加入了一些新说法和新观点,部分例子也有更新,之后考研应该是以最新版为考试蓝本。
我从9月开始背诵到12月考试,一共思考诵背6遍。
这本书里的内容非常好理解,前期背诵起来也会发现(尤其较传播学教程而言)十分朗朗上口,但是,后期整理框架和梳理知识点时,就能发现这本书的知识点非常多而散,经常是无法全面兼顾和融会贯通,这在后面动笔练习论述题的时候尤为明显。
输出和输入是同样重要的东西,如果能做到倒背如流而而面对试题手足无措,那也无用。
虽然会有输出的困难,但是也不要提前打起退堂鼓。
这本书除了熟练掌握知识点以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学会用新鲜热点和前沿观点去接洽经典理论。
建立自己的宏观专题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将书本和热点用逻辑串联,建立宏大的知识图谱,在面对试题的时候就能快速定位其所属的知识区块。
建立专题在前期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此时基础还未打牢,无法做到前后联想,只能在奠定一定基础的后期才能着手。
我在十一月中下旬经历了痛苦的知识混沌状态后,才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专题框架,虽然耗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会有思路逐渐清晰,豁然开朗的惊喜。
大专题示例我会以图片形式进行部分示例,但是希望大家不要照抄照搬,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联想是不一样的,只有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建立出的框架,才能被你吸收,并在大脑中形成知识图谱和知识区块。
另外,440基础中的热点和334实务中的热点考察其实是互通的,一个是知识聚合能力(通过基础知识展示社会热点和前沿理论);一个是知识的发散能力(以基础知识为奠基,讨论社会热点和前沿理论)。
举例说明:2019年440基础中论述题第一题是“论述新闻媒介坚持党性的极端重要性”,表面上考察《新概》中党性原则相关知识,但是实际上想拿到高分,就必须和今年大热点马新观和习新观相结合;334实务中简答题第三题是“疫苗之王的写作特点”,表面上考察你是否了解兽爷及其疫苗之王事件始末、是否看过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实际上是通过热点事件过渡到新闻采写知识基础的考察。
因此,热点和基础是难舍难分的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中新史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我前期背诵最头疼但后来输出练习最轻松的一门课。
我从小历史就不好,记忆力也一般,记忆背诵历史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复旦新传对中新史的重视,由雷打不动的50’分值可见一斑。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一门学科缘何发展而来,对于后人的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即使中新史是一个硬骨头,也一定要把它啃下来。
中新史的各个知识点杂而不乱,有明显的时间和逻辑线条串联,但是,历史的陈述不可篡改,尤其是时间、人物、刊物名称等,不像新概和传播学可以根据理解自己进行再陈述,所以,中新史的背诵没有大的技巧可言,只能在重复中熟练。
当在一遍遍的思考背诵中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就会在输出阶段比较轻松应对了。
另外,中新史近年来的考察日渐灵活,这也是加大难度的一个表现,例如2018年的小报对比、2017年对文革时期的考察等。
因此,在背诵的基础上,也要学会自己对比和总结。
我个人认为这种类型的论述题尤其困难,因此尽量放弃了论述题中的中新史部分,3选2选择新概和传播学的两道题作答。
这也是一种以自己能力调整应试策略的方法,毕竟我不确定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中新史是否能得到同样时间花在新概和传播学上的成效,以我对历史的学习能力稍弱这个事实来说,后期更多注重另两本书才是上策。
所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学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盲目效仿别人“成功”的经验。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是三大基础里最难的一本书,传播学视角宏大而又比较艰涩,有些概念理解起来就很费劲更别说背诵下来。
但是可喜的是,在三大基础书籍中,MJC对于传播学的考察是最简单的,只会涉及比较浅显的常用的概念,以及相关传播学理论的实际运用考察。
例如:今年的名解——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沉默的螺旋理论;简答——评述传播5w理论;论述——从用户选择性心理和行为理论的视角,结合实际分析主流媒体如何提高传播力影响力。
如果觉得不够简单的话,可以看看学硕传播学今年的题目:阐释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说实话,我背完传播学教程也并不知道卡斯特是哪位dalao,唉。
MJC应该感到庆幸,同时针对复旦的出题风格改变应试策略,例如重视基础和常用理论,不要去花大把的时间攻坚很难的内容(当然如果你时间充裕,对传播学有自己的兴趣和看法,也可以去攻坚或者考传播学学硕)。
因为本科就有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其中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会稍微轻松一些。
对于没有前期基础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传播学一定要重视理解,不能硬碰硬死记硬背,不然会非常痛苦的。
专业之334实务7月-8月完整看书阶段(尤其是网传两本书)9月-10月看书背诵11月思考背诵+动笔练习消息和评论12月复习与整理重要知识合集+考新闻消息批改班+模拟PS:334实务的考察偏重平时积累和对新闻与媒体的敏感度,以及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
题目类型分为名词解释(5’×5)、简答题(10’×4)、论述题(30’×1)、消息改写(20’×1)、评论(25’×1),每年每个类型的题量和分值小有变化,但大体不变。
我的334实务分数116,成绩平平,属于中下水平,今年实务的最高分我看到有137,所以实务方面想要有高分提升,可以多去参考其他高分学长学姐哈。
虽然不知道具体小分,我觉得评论是我的弱势,也是在考场里也没有发挥好的题型,建议平时还是多重视消息和评论的练习,毕竟占据接近50’分值。
其他有关热点我在前面440基础部分都详细讲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下笔练习的那些事儿我在前面的篇章就说过,输出和输入是同样重要的东西,只是输出以输入为基础和铺垫,所以必须等输入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进行输出练习,同时辅以一定的方法,就能避免考场上“茶壶里头煮饺子——倒不出”的尴尬。
我在10月份开头有进行一次论述题的练习,那时候想的是要早点开始练习培养笔感,我清楚地记得题目是2018年论述题真题“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如何传播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花费时间2.5h……那时候的状态就是:脑子里似乎有一些想写的东西,但是无从下笔,写了上句不知下句该写什么,磨磨蹭蹭眼看一晚上的时间都过去了。
后来动笔练习就被搁置,因为我知道这样的练习根本就是无用功。
真正开始模拟练习是在11月6号和一位考川大的研友交流之后,她分享给我了一个非常好的练习方法:找到几个和你考同样学校同样专业的“竞争对手”相约练习,每周三次,每次轮流出一道论述题或评论或消息,大家相互监督相互学习,不严格按时间做题踢群作为惩罚。
这个方法对于有拖延症的我非常有效,一次一次的练习和分析借鉴当中,我确实进步很多,当然,这和10月初的那一次练习相比,也多了一个月的知识积累,我也明晰自己的复习状态是输入到了可以进行输出练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输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更好进行继续输入和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