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为紧跟新时期信息时代快速迈进的步伐,高职院校许多专业均已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对于刚刚接触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时间短、难度高的情况下要求达到相对熟练的程度,并且要取得相关计算机证书,就必须提高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综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这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下面,将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进行分析。
一、当前教学教学现状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模式类似,通常是先讲解理论再进行联系。
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资源相对单一且思路有所限制。
固然先讲解理论后进行练习的模式有助于学生逐渐吸收新知然后加强动手练习,但此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疲于应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此种教学通常是先灌输知识点,但对于学科的系统性上着力点不足,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千篇一律,无差异教学。
通常所采用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喂不饱基础好、吸收快的学生,又使基础薄弱、理解缓慢的学生消化不良。
不同学科、不同应用需求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可是通常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采用统一授课,虽然课本中的知识点灌输给了学生,
但学生对于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点来辅助专业学习和如何解决实际
问题还是有所欠缺的。
(二)理论讲解深,实践练习少。
重视理论讲解,轻视实践练习,无法达到高职教育中所要求的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具有熟练动手能力的目标,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学生时间时间不足,机房基础条件建设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熟练操作的要求,许多课时在无上机环境中开展,加之新生开学晚、军训时间长等因素,学生的上机时间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训练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二是老师与学生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通常采用惯常的教学模式,重视理实践不足,学生无法从思想上对操作技能形成足够的重视。
但是也要避免走极端,只注重练习技能而压缩必要的理论知识也是不足取的。
(三)只重实践,轻视理论。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是保障学生继续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
(四)能贴近于实际并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教材并不多。
在许多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授课采用同样的教材。
基于“驱动式”的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要求的教材编排还有一定欠缺,尤其是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更是少见。
教材编写要结合不同行业专业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学经验,而不只是计算机专业教员来进行编排,要挖掘出能贴近于实际并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教材来。
三、教学策略探究
(一)贴近实际,循序渐进。
对于教授“计算机的组成”章节中,可以进行引路:人类如何解决问题?继而向学生讲解:借助眼睛、耳朵将问题的信息摄入大脑,通过存储的知识,继而借助大脑处理,然后用手输出答案。
而计算机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也是一样的。
计算机在解决问题时,借助键盘和鼠标把问题输到电脑中,做就如同人们的眼睛和耳朵。
运算部件就是大脑,在计算机中叫主机。
处理完成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及打印机输出,这就是计算机的口和手。
这样的讲解,通俗易懂,学生记忆牢固,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是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及打印机。
类比形象,化复杂、抽的知识为易懂易记的交流,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精讲多练、加强上机教学。
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对于重点和难点要重点讲解,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教学进度,就要指导学生多进行试验,强化操作训练。
为实现“精讲多练”的目标,课时涵盖的理论与实验比例为1:2,要制订教学章节的实验大纲,编写上机指导手册,合理安排实验进程。
(三)采取“案例驱动”的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强化重点、难点。
教师不是按照“概念的提出——概念的解释——举例验证”的步骤进行,不是枯燥乏味地讲解如何解决
问题,更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演示相关系统具备哪些功能,某些菜单指示如何应用,而是根据要讲解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计应用案例,在教学进程中,指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案例,并指导他们积极探索案例的完成,对案例的更多知识点举一反三。
(四)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计算机基础学科的教学部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最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所以执教教师就要切实转变观念,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实教学实施过程中,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入门还缺乏感性认识初期,比如,可以以抽屉来比喻计算机的文件夹,来形象化计算机的操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的高职院校必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要不断的研究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