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论孝的当代价值
莫雨润 20131003720 思科信息学院计算机6班《论语》对孝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个人认为,“孝”既为人之“最基本道德”,那么,《论语》中“父母唯其疾之忧”可谓孝之最高境界。
“儿行千里母担忧”,如果能做到让父母只担心孩子生病,那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在中国历代作为孝之标榜的“二十四孝”可以评为孝之至高境界,但与“父母唯其疾之忧”相比,可以说是差了一个层次。
“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真的是将孝发挥到了极点,令人泪下,但是换过来想,父母恐怕不会因为这个高兴的,还是没有达到《论语》中的标准。
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告诉人们当高堂还在的时候,尽量不要外出,如果非得出走的话,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去的地方,以减少他们的担心。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解释“孝”,他既有正面的倡导,也有反而的批评,如:子游问孝,孔子就从反面批判了那些“是谓能养”的不孝者,认为他们不能怀着敬爱的心情,以至于和犬马没有区别。
不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我们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一点,那就是《论语》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所宣传的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教条的、束缚人的东西,而是认为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这种孝是一切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先天的基础。
孝文化,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失落已久的传统,得不到应有的正视和重视。
在我们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不少对于"孝"的糊涂观念和混乱思想,这就很有必要对孝悌之道重新界定内涵,并赋予时代的内容,形成新的风尚和新的美德。
这个时候就必须统一大家的认识,把孝悌之道作为道德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古老文明的延续而不懈努力。
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实现上述孝道和孝文化的作用,就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和孝文化的内涵进行创新改造。
我们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把古人的话当成是圣旨。
封建孝道是在其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其落后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选择性的继承。
弃其糟粕、吸取精华。
结合时代的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
我们要建立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体现民主、科学、人道的新型的伦理道德。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孝道,应该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体
现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精神,有其自身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孝道主要通过道德教育、教导、舆论鼓励和批判,启发人民的自觉实践。
但是他也必须是在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明确的规范。
综上所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
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
孝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何特定的外延,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以至于对后来中国两千年社会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华文明能够几千年绵延不绝,与中国家庭的超强稳定性和巨大凝聚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传统道德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面对身后的孝文化传统,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该增强自信心,以自豪的情感,博大的胸怀,扬弃传统,综合创新,凝结出新时代的孝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