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24、当最大炮检距等于目的深度时,才能获得目的层的资料。
()25、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中间激发和端点激发所获得的资料面积应该基本相同。
()26、中间激发,可以不考虑地层的倾向。
()27、中间激发比端点激发有利于速度分析精度。
()28、线束状三维勘探中,横向覆盖次数等于接收排列条数的一半。
()29、85%排列片法则是指整个排列片全部位于以最大炮检距为半径的圆内。
()30、可控震源激发的频宽是可以控制的,而井炮则不然。
()31、可控震源幂指数扫描,即可以补偿低频成分的能量,也可用以补偿高频成分的能量。
()32、任何地表,单井激发效果均比多井组合激发效果好。
()33、可控震源施工每天至少要做一次震源一致性对比。
()34、震检联合组合能够更好地压制干扰波。
()35、来自地下同一层的反射波与折射波在相交点是相切的。
()36、断面波仅在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够看到。
()37、断面波在偏移之后,就不存在了。
()38、只要有断层,水平或偏移叠加剖面上就有断面波。
()39、回转波只出现在水平叠加剖面上。
()40、排列长度等于目的层深度时,常规动校拉伸为12.5%。
()41、在资料品质比较好的探区,三维采集的覆盖次数选择为大于或等于本区二维覆盖次数的三分之二即可基本满足构造解释的需要。
()42、散射波主要是由于地表起伏或地下介质的非均质性所引起的。
()43、三维设计中,只要覆盖次数均匀即可满足设计要求。
()44、野外试验时,要求每次激发试验因素要尽量做到单一。
()45、沿排列方向的CMP点距等于其道距的一半。
()46、面元细分观测设计中,要求子面元要有一定的覆盖次数。
()二、选择填空,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反射纵波极化方向。
A 平行传播方向B 垂直传播方向 c 斜交传播方向2、纵波激发时,反射波中,不产生反射。
A 反射P波B SV波C SH波3、面波具有特点。
A 低频、低速B 波形发散C A、B均是4、浅层折射面是界面。
A 速度B 密度C 波阻抗5、转换波的速度纵波速度。
A 大于B 等于C 小于6、浅层折射波与直达波相比,在地震记录上那种波先到达。
A 直达波B 浅层折射波C 二者同时7、对最大的最小炮检距影响较大的是。
A 震源线间距(SLI)B 接收线距(RLI)C 前二者中较大者8、偏移前,两个绕射的距离如果大于第一Fresnel带直径,它们就。
A 能够分辨得开B 不能分辨开C 不能确定能否分辨开9、偏移前的最高无混叠频率(Fmax)与面元边长(b)、层速度(VINT)和地层倾角(ө)之间的关系为:。
A Fmax=VINT /(4*b*tanө) B Fmax=VINT/(4*b*sinө) C 二者均不对10、用优势频率(Fdom)替代反射层的最高频率(Fmax),则获得良好横向分辨率的面元边长(b)可选择为:。
A b= VINT /(2* Fdom) B b<VINT/(2* Fdom) C b>VINT/(2* Fdom)11、面元边长的大小应选择目标尺度、由倾角推算出的最高无混叠频率和横向分辨率要求的面元大小三者中的。
A 最大者B 最小者C 中间者12、在接收道数和单位面积炮密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面元边长,可能对覆盖次数和信噪比。
A 无影响B 有重要影响C 不一定有影响13、为了使最浅目标层(Z SH)有一定的覆盖次数,最大最小炮检距(Xmin),一般选择为。
A Xmin<1.0Z SHB Xmin>1.2Z SHC Xmin=1.0~1.2Z SH14、最大炮检距(Xmax)的选择。
A 应考虑最深目的层的深度B 应考虑最浅目的层的深度C 前二者均不考虑15、最大炮检距(Xmax)的选择范围。
A 小于速度分析精度需要B 大于动校拉伸需要C ≥速度分析精度需要或≤动校拉伸需要16、当接收道数、单位面积的炮点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面元尺寸大小决定着高低。
A 覆盖次数B 信噪比C 覆盖次数和信噪比17、沿排列的CMP点距为。
A 二分之一道距B 三分之一道距C 不确定18、束状观测系统的横向覆盖次数与有关。
A 线束间排列滚动排列条数、炮点距B 道距C 震源线距19、可控震源施工中,在震源出力一定的前提下,以下三者那一个因素对反射波能量大小影响最大。
A 震源台数B 震动次数C 扫描长度20、在地表比较松软地带施工时,为了减小畸变,可控震源的出力百分比应。
A 适当提高B 适当降低C 保持不变三、填空1、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和所确定的区域。
2、偏移孔径为了使任意倾斜同向轴能够正确而加到三维测区边缘区域的宽度。
3、覆盖次数渐减带是为了满覆盖次数而加上去的额外的。
4、回转波只有时,才能产生,它只出现在加剖面上。
5、线束状三维观测时,总覆盖次数等于覆盖次数乘以横向覆盖次数。
6、偏移孔径一般由地质上估计的每个倾角的和第一菲涅尔带的二者中的较大者决定。
7、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是最大炮检距的。
8、若只用绕射的第一菲涅尔带部分,则可得到完全偏移结果能量的,此时对应的出射角为。
9、三维勘探设计中,可获得反射资料的三个区带为、和。
10、在勘探目标深度确定和装备允许的前提下,最大炮检距(Xmax)主要由和确定。
11、确定一已熟悉施工区最大炮检距(Xmax)的直观、比较合理的简单方法是。
12、三维勘探设计中的七个关键参数是、、、、和。
13、组合检波要求对有效波的压制小于dB,对干扰波压制应大于dB。
14、在窄线束三维勘探中,一般要求面元内的均匀。
15、面元细分观测系统要求保证和间距不是的整数倍。
16、面元细分在满足地质解释上的优点和。
17、与其他观测系统相比,面元细分有、、等优点。
18、三维束状观测系统,横向覆盖次数表达式为。
19、过大型障碍物时,三维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应做到等方面的工作。
20、列举出地震记录中常出现的五种干扰波、、、、等。
21、干扰波的种类很多,根据噪声的出现规律分为和两大类。
从噪声的起源可以将噪声分为三类。
即:。
四、简答题1、简述山地表层特征?2、简述大沙漠区的表层特征?3、简述黄土覆盖区的特征?4、简述面波特点?5、简述因地制宜的确定激发因素应做什么准备工作及针对不同地表如何实施?6、简要回答表层结构调查方法(五种以上)7、简述投标或设计前应收集的资料?8、简述工区踏勘应做的准备工作及形成什么资料。
9、简述基础资料分析的内容及影响资料品质因素分析?10、地震波的运动学研究什么内容?为什么又叫几何地震学?11、简述炸药爆炸后,周围岩层情况。
12、什么叫做波阻抗?在什么情况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13、简述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并写出公式。
14、什么是纵波、什么是横波?纵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是否只能产生反射纵波和投射纵波?15、什么正常时差?请写出水平界面情况下正常时差的表达式。
16、什么叫动校正?17、描述简谐信号的三个参数是什么?18、什么叫频谱?什么是频谱分析?19、什么叫u(t)傅立叶展式的唯一性定理?20、请写出时间采样定理表达式,简述在不满足时间采样定理时会发生什么情况?21、在资料处理中为何多采用时变滤波?22、通常野外试验包括哪些项目?23、什么是规则干扰,什么是无规则干扰?并举例说明。
24、二维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需求。
25、什么是观测系统?写出二维覆盖次数的计算公式?26、简述激发药量与有效波的振幅关系,并绘图示意。
27、写出采用可控震源激发,可以选择的主要参数。
28、谈谈如何针对不同地表条件做好检波器埋置工作。
29、从防止出现空间假频考虑,空间取样间隔应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