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翻译则是一种转换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有文化的转换。
文化现已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信仰,价值观和态度是翻译工作者的共同难题,译者必须努力消除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原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翻译影响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15-021 引言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是有目共睹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入于语言之中。
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
人们研究文化与语言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在单一的语言与文化中研究,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不同。
研究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就需要翻译。
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在比较两种语言与文化基础上,还要研究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译入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应。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合。
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风俗习惯,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等。
据说文化影响已深埋于人的大脑皮层(neocortex)之下,成为集体潜意识。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交际受情境的制约,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nord:1)。
因此翻译必然受原语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制约,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翻译与其说是语言交流不如说是文化交流。
研究不同文化层出不穷的语言使用习惯背后的本质差异,分析不同文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态度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无疑会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2 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2.1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个人选择,评价和组织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将外界刺激转换为个人体验的过程(singer,1971:1)。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个人的交际形式,同时还会影响其他民族的反应,影响译入文化对原语文化所持的态度:是赞成,欣赏,还是贬低,排斥。
首先,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尤其从中医和西医来看,迟疑就非常清楚,所谓分析思维,就是把各个现象区分来思考。
北大过世的张岱年教授曾经讲过,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笼统而不准确,强调直觉,轻视实际观察,轻视分析方法。
这是讲传统的,并不是讲每个人具体是怎样,但总体上中国人受这种影响很深。
中国人的思维是流水句,就像河里的浪花一样,一浪接一浪无穷尽。
很多中文文章,满篇都是逗号,有的长到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
这就是受传统的中国古汉语影响,古汉语中根本没有标点符号。
而英文的句子结构完全不同。
一般复杂句,只有一个主句,然后在不同地方加入从属的结构,有分句,有介词短语,等等。
就好像树枝与树干的关系。
这两种句法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译入读者的可接受性和理解力,译者需要尽可能考虑这一点,采用增译或缩译的方式,是译文更具有可读性。
例如,“西风秋雨雁阵,衔着落日的远山交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打猎者的无限兴致”。
这描写的像画一样,作为译者,就要加“autumn stream”,秋水跟西风的关系是,“ruffled by the west wind”,必须加上这个动词,再加修饰的词语,用西风来修饰秋水,还有“enbracing the sinking sun, harmoniously meged to enhance the joyo of the hunters”,此处添加了很多词汇,就是因为它需要树杈被它衔接起来。
否则,在英文里完全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就因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没有交代清楚。
其次,不同的民族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点和反应相差极大。
据说有一位美国人,一位德国人,一位日本人和一位中国人一起参观水族馆,美国人尝尝会发出感叹:“terrific!”赞美鱼硕大优美的体型;德国人是详细了解水温和鱼的习性;日本人是考察鱼缸的质地和成本;中国人则想知道观赏的鱼是否能吃,是否好吃,如何烹饪。
这一传闻的真实性姑且不谈,但不同文化的反应的确不同。
比如,美国人注重物体的大小和价格;而日本人认为颜色应该是更重要的标准(samovar, 1981:37)。
这就要求译者了解相关民族的语言和行为,理解相关文化的参照系,熟悉相关文化的思维方式。
2.2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除了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之外,不同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也是千差万别。
这些观念上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在语言和交际行为上表现了出来,成为翻译的难题。
例如中文的九跟英文的七,都有特殊的含义,都是比较神圣,比较好的词汇。
英文里有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seven virtues, seven heavens,中文里则是,九龙壁,九死一生,九九归一,等等。
信仰可分为经验信仰,信息信仰和推论信仰。
经验信仰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而获得,因而受到地域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据说发过的男孩能轻易列举出十余种酒的名称,阿拉伯语中设计骆驼及其身体各部委的词语有数百个,而爱斯基摩人则有无说的词语描绘雪和雪的各种形态。
文化焦点的差异往往会是翻译时译者出现“词穷”。
例如,在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中“叔叔”一词就很难贴切的翻译成英语。
要么用缩译法翻译成“uncle”,要么用描述法翻译成“uncle on the father’s side and younger than father”。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似乎都只能勉强达意。
相对而言,文化对经验信仰的影响远不如对信息信仰和推论信仰的影响深远。
信息信仰形成于外界舆论,书报杂志,电视电影等新闻媒介的影响。
推理信仰的差异也间接地表现在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上。
例如,中国的国画虽然也有工笔画,但主流仍是求神似不求形似,注重写意和主观表现,讲究浓淡,印象,夸张,暗示;而西方则注重客观再现,讲究光线,比例和结构。
2.3价值观念和态度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一个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价值观表现于哲学和道德观念,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行为规范”(rodeach,1968:16)。
价值观念往往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向文化中每个成员灌输好与坏,正与误,真与假,正与反,美与丑等标准,使人们明白应该学习什么,批评什么,捍卫什么。
首先,以“主义”这个词为例,毛主席写过《反对自由主义》,意思是不要自由散漫,不要不遵守纪律,毛主席还在文章中罗列了十大罪状。
若是查英汉字典,英语里的“liberalism”现在的解释,就完全不对等了。
它是一个褒义词,不是贬义词,意思是某个人政治上很开明,相信渐进之一。
因此,翻译是遇到自由主义,切不可随意翻成liberalism。
第二个例子: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跟唯物主义对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词。
查到的英文是“idealism”,但“idealism”的含义是理想主义,这也是一个褒义词。
比方说:“when i was a student, i was full of idealism.”意思是:“年轻上学的时候,我充满了理想。
”第三个例子: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翻译在翻译里是个难题。
因为个人主义,在中文里就是个人利益第一,不关心集体利益,如某人个人主义很严重。
但是,“individualism”在英文中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它是相信个人权利和自由至上的一种信仰。
其次,以“狗”为例。
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过去形象并不佳,所以关系狗的词语大多数都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狗血喷头哦,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癞皮狗,走狗,痛打落水狗,等等。
而在西方,狗是正义,忠诚的象征。
“the dog is men’s best friend”,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伙伴,或许这是跟西方国家过去大多是游牧民族,早期发展畜牧业可能有一定关系。
所有大多与“狗”有关的短语或句子都是中性或褒义的。
英国人把领导称作“top dog”,将失败者或弱者称之为“end dog”。
“you are a lucky dog.”,表示一个人很幸运。
“every dog has its day.”,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得意的时候。
最后,年龄在许多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在各个文化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长者是智慧,权利和权威的象征。
在中国许多地方称“老”肯定不错,如:“老师傅”,“老干部”,“老大爷”,“老奶奶”。
与此相反,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青年代表着未来,象征着无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
在人们眼中,“it’s great to be learned, it’s greater to be young. ”3 结语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把这两种文化加以对比,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方文化较为公正,平等的进入到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中,实现翻译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1]郭建中.文化概念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王欣.纵横:翻译与文化之间[m]. 外文出版社,2008.[3]孟红松.浅谈文化差异与翻译[m].咸宁学院学报,2010/07.[4]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j].哲学动态,1988/10.[5]bander, robert c.1978.american englishrhetoric[j].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