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PPT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PPT


汉:察举制正式确立。产生了以察举制为主的多种选官制度。
1、察举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终止于魏晋南北朝)
汉代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 定荐举的科目 (孝廉、茂才、 察廉、光禄四行、 贤良方正、贤良 文学、明经、明 法、至孝、有道、 敦厚、尤异、治 剧、勇猛知兵法、
明阴阳灾异)
丞相、 诸侯王、 公卿和 郡国守 相按科 目的要 求进行 考察和
秦:
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军功、保举、吏道、通法、征士、客 等。秦始皇接受 “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 ①保举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是荐举制的发展,即“举其显,复 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 ②吏道即由“吏”(狭义的“吏”,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如 “佐”、“史”之类)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 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 ③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 ④客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拜为主持国政的相,一种是先拜为客卿 再升为正卿或相,即“客卿制度”。始于秦惠王,兴于秦始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一、世官制时代(夏商建立,西周鼎盛,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周: 1.世卿世禄制:夏,商由于“亲贵合一”,“大人世及以礼”的世卿世禄原则的存
在,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选官制度。西周时期,在官吏选择上突出了宗法制的原则, 实行的主要仍是世卿世禄制。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 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
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
东汉时,由于察举制的弊端不断涌现,因而作出了不少重要的 改革;其中察举的有关科目在人数上时有变化。这些变化主要 是各郡按人口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荐举名额。另外东汉察 举制度中,对被举者的年龄,普遍偏高,但在不同时期、不同 科目中,有不同的规定。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 下诏规定:「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举」,规定举孝廉必须在40 岁以上。但又规定:「其有茂才异行,不拘此例」,就是对有 特殊才干者,可以放宽限制。
2.征辟制度:
● 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又称征召;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 “辟”,也称辟署、辟除、辟召、辟用等。源于战国国君官吏招贤纳士。汉 得以发展,汉代被征召的人才(征君),可以和上计的官员一起进京,沿途 地方官负责迎送,有时还用公家的车马直接迎进朝廷。以后各代,也有君主 根据政局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征召一些比较尊荣的人士入朝做官,或专门 指名征召某人来任职。从此入仕的人虽不多,但这些人往往对当时的政治产 生一定的影响。如唐代的李泌,明代的宋濂和刘基,清代的范文程和冯铨。
2.选贡士制: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
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
3.特例:伊尹等
春秋战国:“明贤”任能思想萌芽发展,选官制度有了一系列的创 举。
1.荐举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上层士人大量流入民间,教育开始普及。
此外,新兴的统治者为了提升实力,不再按照血统来册封官员,而是根据能力授 官封爵。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选官制度——荐举制。主要包括制度荐 举、自荐和他人荐举。
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 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 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 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 公车司马署)
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 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 造
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 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 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
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仪》卷上)
恩荫:京官四吕、外官三品、军官二品以上,可送一子入国子监学习, 或根据其父的级别授予一定的官阶或职务。
难荫:对因在战争阵亡、公差殉职以及病故于任所的官吏,准许一子入 国子监学习,或酌情授予官职。 特荫:是从功臣后裔或前世名人后代中选择一些人授予官衔或职务。
二、察举时代(秦、西汉前期产生确立,西汉后期、东汉规范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时期)
③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
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法。私人荐举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而产生。 例子:
鲍叔牙向齐桓公荐管仲。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 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尉。
2.军功制:春秋战国,战事不断,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战争,各国 的国君开始启用具有相当军事能力的人才担任高级的军事统帅,此 即为军功制。
3.招贤养士: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一些重要大臣常以“招贤”的 形式人开延聘和招揽人才。燕昭公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齐威王广招稷下学士。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 申君,养士3000余人。
4、荫袭制
荫袭是指勋贵子弟依靠父兄的权位得以进入仕途的制度。起源于春秋 战国时期,它是世袭制的一种变态遗留,在中国古代长期保留这种选官 方式。荫袭制与世袭制有根本的区别。世袭制是继承父兄原有的官职。 而荫袭的子弟不是荫袭父兄的原有官职,而是只得到比原有官职低下的 职务,甚至只任虚衔职称,或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汉代时,除皇室宗 亲世袭王侯之外,吏二千石以上视事三年,得任(荫)同产若子一人为 郎。后来发展到荫及家人,既不限制视事三年,又不完全限制官秩,退 休的官僚也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荫袭制经过历代的发展,至清代时有三 种形式:恩荫、难荫、特荫。
①制度荐举:
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 战国时,地方官 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 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②自荐:
游说、上书君主或凭一己之长自荐。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商鞅,吴起等。西汉对这 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充许吏民直接上书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 臣评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性大小,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 奏告皇帝。自荐须再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方能决定任用与否或如何使用。东汉时,自 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书自荐往往 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的人也未必 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不易,自荐 成为狭窄的险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