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骨料、胶凝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骨料、胶凝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 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是衡量水泥建筑性能 的重要指标,因它影响混凝土的水灰比, 因此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 – 一般说来,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少,则混 凝土的单位需水量少,即水灰比小,混凝 土较致密,强度高,耐久性比较好
水泥
水泥的颗粒形貌和分布
– 一般来说水泥磨得越细(比表面积越高), 细颗粒越多水泥水化越快,水化产物絮状 结构形成快,水泥浆体流动性差,水泥与 减水济相容性不好 – 减水剂在相同掺量情况下,对细度大的水 泥,其塑化效果要差一些,同时,比表面 积越高时,水泥与水接触的面积越大,水 泥颗粒表面形成水膜所需水量就大,与外 加剂相容性越差,水化热越大,甚至开裂 敏感性越大
水泥
– 如果水泥中碱含量过高,必然会消耗大量 的CaSO4· 2H20,加速了C3A的水化,增大 了对外加剂的吸附作用,反而使流动度下 降,外加剂用于水泥适应性必然会降低, 主要表现在减水率不够塑化效果差,坍落 度经时损失率增大 – 一般水泥中可溶性碱最佳含量一般认为在 0.4%~0.6%之间。
水泥
水泥
– 石膏的掺量也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 掺量少水泥易发生“快凝”成为废品,与 外加剂的适应性差,掺量多,水泥中SO3 过高,影响水泥强度,起安定性不良,影 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为避免水泥外 加剂的水相容,在水化过程中,石膏的掺 入量要足以满足C3A能够在石膏、石灰的饱 和溶液2中生成钙钒石,适量的SO3含量应 根据水泥中C3A碱含量和比表面积来确定
砂、石
粗骨料的主要技术指标有: (1)、 有害杂质。主要有粘土、硫化物及硫 酸盐、有机物等。
砂、石
(2)、 颗粒形态及表面特征。 粗骨料中存在一定量的针、片状,使骨料的空隙率 增大,并降低混凝土的强度,特别是抗折强度。 针状是指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平均粒径的2.4 倍的颗粒; 片状是指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的颗粒。 粗骨料的表面特征指表面粗糙程度。碎石表面比卵 石粗糙,且多棱角,因此,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流 动性较差,但与水泥粘结强度较高,配合比相同 时,混凝土强度相对较高。
砂、石
(3)、坚固性。对某些重要工程或特殊环境下 工的混凝土用砂,应做坚固性检验。 (4)、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 良好的级配使砂形成最密致的堆积状态,可达 到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目标。
砂颗粒级配示意图
砂、石
(5)、砂的碱活性试验(快速法) 本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其前提条件一定是 “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用 砂”。其它条件如果有要求,也要检测。 经过上述检验判断为有潜在危害时,应控制 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kg/m3,或采用能 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有效措施。 (6)、 砂的含水状态。
砂、石
砂含泥量
– 随着砂含泥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减小,且 经时损失明显 – 砂含泥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很大。随砂含泥量 的增加,混凝土强度降低,工作性能变差。在相 同的含泥量、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的要求下要增 加水泥用量和用水量(或增加外加剂掺量),增 大了混凝土的成本 – 砂含泥量大的混凝土,其早期碳化较为严重,对 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 将砂中的总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其混凝土各项 性能均为稳定
厦 门 建 科 院 集 团
骨术部:吴文贤
砂石、水泥、掺合料是混凝土中用 量最大的组分,其质量好坏对混凝 土的各项性能影响显著
砂、石
骨料的基本要求:
具有良好的颗粒级配,使堆积空隙率小,颗 粒总比表面积较小,以减少水泥浆用量; 骨料颗粒表面干净,以保证与水泥浆有良好 的粘结力; 含有害杂质少,不得含有影响水泥凝结硬化 和后期混凝土耐久性的成分; 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坚固性,以保证起到骨架 和传力作用。
砂、石
石粉:指人工砂及混合砂中的小于75μm以下的 颗粒,人工砂中的石粉绝大部分是母岩被破碎的细 粒,与天然砂中的泥不同,它们在混凝土中的作 用也有很大的区别。 石粉含量高一方面使砂的比表面积增大,增加用 水量;另一方面细小的球形颗粒产生的滚珠作用 又会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因此不能将人工砂中的 石粉视为有害物质。
工程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对水泥的选择
掺合料
粉煤灰
– 和易性
粉煤粉混凝土中胶凝物质——水泥和粉煤灰数 量要比水泥混凝土多。粉煤灰比重较轻,同样 重量粉煤灰的体积大于水泥的体积,胶凝材料 的浆体体积增加将使混凝土有较好的塑性和较 好的粘性,粉煤灰的球形颗粒将有利于混凝土 的流动性能,这些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水泥
混合材
– 粉煤灰中烧失量对外加剂相溶性影响最大, 烧失量即粉煤灰中未燃尽的碳的含量,烧 失量越大,未燃尽碳含量越高,与外加剂 相溶性越差。未燃尽的碳为多孔颗粒,易 吸水,在混凝土中需水量高,溢出后更会 增大混凝土的泌水,并会增大混凝土收缩 变形 ,还会影响水泥浆与集料界面的粘结 性能
水泥
– 粒化高炉矿渣除具有胶凝性和火山灰性, 还具有微填充效应。矿渣微粉的细度比水 泥颗粒细,在取代了部分水泥以后,这些 小颗粒填充在水泥颗粒间的空隙中,置换 其间的填充水,因而使料和物的表面水相 应大量增加 ,促进了混凝土流动性改善同 时,由于磨细矿渣的需水性低于水泥,因 而替代部份水泥后所形成的胶凝体系的总 需水量下降,富余的水分有利于提高混凝 土的流动性。
水泥
– 从细颗粒的致密性作用角度出发: 开流磨>辊压机+开流磨>闭路磨> 辊压机+闭路磨 – 使用助磨剂虽可以起到提产、节能的效果, 但助磨剂的过量加入会使水泥颗粒更加集 中,堆积孔隙率增大,对混凝土结构不利
水泥
石膏
– 石膏的品种不同,其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差 别较大,对水泥的缓凝作用不同,而对减 水剂适应性影响也不同。 – 天然的二水石膏与高效减水剂适应性好。 – 硬石膏、工业副产品石膏等,对水泥与减 水剂的影响较大。
水泥成分
– 水泥的主要在成份为C3S、C2S、C3A及C4AF 这些矿物成份,其吸附活性顺序通常认为 是C3A>C4AF>C3S>C2S。其中C3A水化速度 最快的吸附量最大,而使溶液中的减水剂 大大减少,因此,在减水剂掺量一定时, 混凝土流动性随着C3A含量增大而降低,坍 落度经时损失率也随之增大,有人作多次 试验,当水泥中C3A含量超过8%时,减水 剂的适应性差。
水泥
水泥的存放时间及温度影响
– 水泥出磨存放时间较短的水泥称为“新鲜水泥”, 由于水泥存放时间短,水泥温度较高,水泥水化 速度极快,会造成石膏脱水,影响水泥的正常凝 结,加之由于水泥在研磨过程中产生电荷颗粒之 间相互吸附,影响了减水剂的分散作用,增大了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率 – 出磨水泥的时间越短,水泥颗粒间吸附、凝聚的 能力越强,因而致使外加剂的适应性变差.
水泥
近年来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发展,对水泥 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除要求水泥(按 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如强度、凝 结时间、安定性等)的性质稳定外,对 水泥国标未作规定的指标要求也越来越 高。很多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虽完全满 足水泥生产国家标准,但在配制、浇筑 混凝土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凝结时 间不正常、水泥用水量变化大等等
砂、石
(3)、 粗骨料最大粒径。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得 较大粒径的骨料。 (4)、 粗骨料的颗粒级配。 (5)、 粗骨料的强度。 (6)、粗骨料的坚固性。
砂、石
砂率
砂率对和易性的影响非常显著: – 对流动性的影响。在水泥用量和水灰比一定的条 件下,由于砂子与水泥浆组成的砂浆在粗骨料间 起到润滑和辊珠作用,可以减小粗骨料间的摩擦 力,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随砂率增大,混凝土流 动性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砂子的比表面积比粗 骨料大,随着砂率增加,粗细骨料的总表积增大, 在水泥浆用量一定的条件下,骨料表面包裹的浆 量减薄,润滑作用下降,使混凝土流动性降低。 所以砂率超过一定范围,流动性随砂率增加而下 降
思考?
表面特征与形状对混凝土性能有何影响?
• •
•
• •
表面粗糙和针片状颗粒需要更多的水泥浆—— 影响混凝土的成本。 表面光滑且等径颗粒易于流动,而粗糙且针片状 颗粒不易流动——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 粗糙表面骨料与水泥浆的界面结合力较大—— 影响混凝土中界面区的结合力。 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骨料表面越粗糙,与水泥浆接触面越大,混凝土强度 越高; 针片状骨料使混凝土强度低于圆形骨料; 大粒径骨料使混凝土强度低于小粒径骨料
碱含量
– 水泥混凝土流动性随着碱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 是到达一定量时,水泥会急剧水化,水泥浆流动 性大幅度下降,掺入减水剂后塑化效果也明显降低 – 减水剂用于商品混凝土及泵送混凝土,施工坍落 度经时率增大。主要原因是水泥中的碱对铝酸三 钙的溶出产生了促进作用,此时水泥在缓凝剂 CaSO4· 2H20参与下很快形成了一定量的AFt晶体, 并包裹在C3A的表面,抑制了C3A直接水化,改善 了水泥浆的流动性
砂、石
– 对粘聚性和保水性的影响。砂率减小,混 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均下降,易产生泌 水、离析和流浆现象。砂率增大,粘聚性 和保水性增加。但砂率过大,当水泥浆不 足以包裹骨料表面时,则粘聚性反而下降 合理砂率的确定: 合理砂率是指砂子填满石子空隙并有一定 的富余量,能在石子间形成一定厚度的砂 浆层,以减少粗骨料间的摩擦阻力,使混 凝土流动性达最大值。或者在保持流动性 不变的情况下,使水泥浆用量达最小值。
砂、石
(2)、颗粒形状及表面特征。河砂和海砂颗粒表 面少棱角、较光滑,混凝土流动性往往比山砂或 机制砂好,但与水泥粘结性能相对较差;山砂和 机制砂表面较粗糙,多棱角,混凝土拌合物流动 性相对较差,但与水泥粘结性能较好。水灰比相 同时,山砂或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略高;而 流动性相同时,因山砂和机制砂用水量较大,故 混凝土强度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