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一)专业名称:物流管理
(二)专业代码:630903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3年。
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通过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办法,在2-6年内完成学业。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与职业基本技能相适应的采购管理、运输、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销售服务企业等领域,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具备与人合作、交流、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3)具有较高的情商,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4)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在职业成长方面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个人品牌。
2.知识
(1)掌握与职业基本技能相适应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英语阅读及表达、商务礼仪、管理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与职业核心技能相适应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中心操作、物流信息技术、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知识;
(3)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法律规范。
3.能力
(1)具有独立管理物流业务过程的基本能力;
(2)具有减少库存、加速周转、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基本能力;
(3)具有分析和解决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4)具有安全意识、环境意识,以及应用物流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灵活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能力;
(6)具有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与管理能力。
六、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表
七、主要课程简介
1.仓储管理实务
本课程主要讲授仓储和仓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功能,仓库和仓库设备、仓储经营管理、仓储作业过程、流通加工业务、库存管理、仓库安全和质量管理等内容。
2.运输与配送
本课程主要讲授物流运输与配送的方式、物流运输的质量管理、物流运输与配送的合理化、运输配送合同、物流运输组织与规划、物流整车运输组织、集装箱运输的组织、普通零担货物运输组织、特殊货物运输配送工作组织、运行组织及管理方法在物流实践中的应用、联合运输等内容。
3.物流采购管理
本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采购管理的组织,采购的需求分析,市场分析,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供应商的管理,采购监控,采购效果的评估与分析等内容。
结合采购环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创业能力。
八、毕业要求
1.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140学分。
2.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1个职业资格证书。
九、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具有专任教师6名,校外企业兼职教师有3人。
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共1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7%;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共5人,占总人数比例为55.6%;40岁以下青年教师8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9%;“双师型”教师共6人,占总人数比例为66.7%。
兼职教师人数为3人,专兼职教师比例为2:1。
团队整体素质优
良,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校内专职与校外兼职结合,实践能力较强,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团队梯队分明。
2.教学设施
本专业目前拥有物流管理实训室、ERP沙盘、物流信息化实训室共3个校内实训室。
实训室面积、设施符合规范,能够满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日常需要。
3.教学资源
本专业课程教材选择遵循学院规定,选择近三年内的高职高专类规划教材。
同时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实习实训教材,设计技能考核办法和职业认证体系,制作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案与电子课件、实习实训指导书、考试系统与试题库及教学评价体系等。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特性,积极储备并不断丰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
4.教学方法
加大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勇于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模式,开展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及仿真模拟实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
本专业目前采用麦可思提供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实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能够收到较好的反馈效果。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评价从课程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认证考核评价两个方面进行。
(1)课程考核按照各个项目分别进行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各个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
项目考核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进行,技能考核目标采用计算机模拟和实操等多种方式进行。
(2)职业技能认证考核评价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进行。
6.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