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二章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

难点: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讲授提纲】伦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实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两个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家国一体。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

●家族本位的两个特点:一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二是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尊尊、亲亲)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伦理道德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中国哲学的伦理型实质。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因而,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是“文以载道”,美善合一;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道德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要求。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

由此而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第二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族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

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掘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

●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

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

(修桥补路、“将军令箭”、尊老敬贤、“敬惜字纸”)●中国道德史上归纳的美德:《尚书·皋陶谟》归纳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宽而栗”:行事宽容谨慎,如履薄冰。

“柔而立”:办事方式柔和,立场坚定。

“愿而恭”:与人为善,从人心愿,又严肃负责。

“乱而敬”:处事公平而持重。

“扰而毅”:耐心随顺,又果敢坚定。

“直而温”:正直温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简而廉”: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

“刚而塞”:做事主动坚决,又有节制。

“强而义”:办事作风强硬,又能坚守正义,协调好关系。

)孔子建构的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孟子的“五伦十教”;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朋诚友信)”。

管仲的“四维七体”:“四维”是(尊)礼、(崇)义、(守)廉、(知)耻。

“七体”是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音尊屈),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

这些德目,后人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媛?、任(讲信用,能担当)、恤(体恤之情、怜悯之心]“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董仲舒之后的“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传统美德”的界定: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三、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一)正确评价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它形成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

●对传统道德的历史分析:一般说来,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它们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价值。

有些德目在历史上曾经为统治阶级所提倡和利用,但是,一方面要把统治阶级的道德和统治阶级某些成员身上体现民族共性的那些美德相区分,把统治阶级的利用和传统美德本身相区分;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之所以用某些道德来标榜自己,正说明它们是深入人心的、最有号召力的本民族共认的美德。

由于传统道德长期践履于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必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二)传统道德在历史上造就的各种道德人格传统美德造就的理想人格: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等。

这些理想人格的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生死关头才涌现出许多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维护民族大义的志士仁人。

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神互摄融合而形成的有机体,其中儒家伦理是主流与主体;(互摄融合,儒家为主)第二,它随着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生长发育,在此过程中阶级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交错并存,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相补相协。

(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一、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孕育展开(先秦)——抽象发展(汉唐)——辩证综合(宋明)(一)先秦: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1.在上古神话和《周易》中确定了中国伦理精神的某些基因●上古神话的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惩恶扬善,善恶报应;三是重天命而轻命运。

●《周易》构建的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体现了中国人最初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时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善恶报应的信念;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2.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周礼。

3.儒家伦理与道家伦理相结合,构成中国伦理理想性与世俗性、进取性与柔韧性的互补(入世与隐世、人伦情感与人生智慧、心与身),成为对中国伦理精神的发展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两个基本理论形态。

(法家导致非道德主义,墨家游离于家、国之间,缺乏生长根基,秦以后便中绝。

)(二)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汉唐是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文化选择的能动性相结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1.两汉儒学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其中的《大学》《中庸》是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

《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精神即“内圣外王”,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家国一体的原理和儒家伦理政治的本质。

《中庸》揭示了儒家伦理“天人合一”的中庸境界和精神模式。

从此,“极高明而道中庸”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

儒学的独尊和董仲舒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化的统一。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与先秦儒家“五伦(十教)”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三纲五常”抓住“五伦”中最重要的三伦,以此作为人伦的根本。

这种提炼突出了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君主专制体制最本质的方面。

区别:双向与单向;互惠互动、上者垂范与片面的等级服从;人对人的关系与人对理、人对份位、人对纲常的服从、义务关系。

“三纲”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异化。

2.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条件,使中国伦理精神系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玄学伦理。

玄学伦理是试图把儒道结合以克服人的精神和伦理生活中的矛盾的一种努力,其特点是“托好老庄”,用道家的“自然”价值观对儒家的“名教”进行评判,但它的片面发展,形成一种苟且偷安、纵欲混世的人生态度。

3.隋唐佛学隋唐佛学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虚幻形式克服了传统伦理中“德”与“得”、道德与命运的内在矛盾,在基本精神取向上又与儒家伦理契合。

特别是禅宗的即心即佛、其宗教修行方式与儒家的修身养性理论实有相通之处,因此它又成为向儒家伦理回归的中介环节。

(三)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1.“新儒学”(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单一的儒家纲常伦理,或儒与道、儒与佛的简单结合,都不能满足中国封建社会的需要,而这一时期伦理思想的发展又为建立一个整合的伦理体系提供了可能。

于是,宋明时期以儒家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便应运而生。

2.新儒学的重要学派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天理”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本体。

人伦五常就是天理。

经过这个转换,人间的伦常之理便上升为天道的法则,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这种理论不仅为纲常名教找到了本然的根据,而且也使之具备了神圣性与永恒性。

它表面上是以“天道”说“人道”,实际是把“人道”上升到“天道”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程朱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这种伦理思想,一方面提倡整体价值观,在理欲对立中突出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能动性(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与封建政治结合而沦为道德专制主义,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消极作用)。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

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

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