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待让数学课堂更精彩[1]

等待让数学课堂更精彩[1]

等待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这一新课程理念除了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外,更多地是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一、等待——让学生激情迸发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当中。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的周长。

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测量圆弧的长,乘以8。

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之间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这时,让全班同学去研究圆的周长应该如何去计算,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在这里教师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测量圆形图纸片周长)产生了学习的自信,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甩动的圆的周长)时产生了困惑,认识到原先的测量方法存
在着局限性。

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这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效果最佳。

二、等待——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橡皮筋。

让学生用两只手的四个手指把橡皮筋拉成一个长方形。

然后提问: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变大,有什么办法?如果要使长方形面积变小,又该怎么办?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时,要注意学生在操作时的表现,要积极深入地参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去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接着让学生用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去摆长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及面积,为进一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这里教师提供给学生每人一个橡皮筋,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从而为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扫清障碍。

学生的发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等待——让学生自我否定错误
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不是教师可以完全预设的,教师也不可能牵着学生走进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轨道。

再加上每个学生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难免就会有出错。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捕捉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特别是要等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提供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等待——让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新课程对于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同时,新课程也非常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价评和自我评价,这样,会有效地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开发。

比如在《解决春游中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有这么一道题,六年级45个同学去公园玩,公园规定:门票每人10元;一次性购票50张以上(含50张)享受8折优惠。

请你设计一下购票方案。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了下列四种方案
方案一:10×45=450(元)方案二:10×50×80%=400(元)方案三:10×50×80%=400(元) 400-5×10=350(元)
方案四:10×50×80%=400(元) 400-10×80%×5=360(元)面对四种方案,汇报的同学说出了各自的理由。

方案一是每人用10元买票;让学生每人各自买票;方案二是按八折买票50张;方案三是先按八折买票50张,再把多余的5张票以原价卖出;方案四认为把多余的5张票以8折卖出。

面对学生出现的四种购票方案,教师没有立即做出任何的评价,而是去等待学生做出评价。

学生的评价很快集中在对多余5张票的处理上了,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①按原价(10元)的价格出售多余的5张票;②按打折后(8元)出售5张票;③把这5 张票送给去公园玩的老人或有生活困难的同学。

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普遍选择和接受了观点③。

上述案例,学生虽然没有选择最省钱的方案三,而最终确定选择用钱比较多的方案二。

但是,通过学生对方案的自我评价,学生不但学到了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学会用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具体的生活问题。

学生在不断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也许已经对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一些颤动,难道这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吗?
五、等待——让学生个性张扬
学生的学习数学过程应该是主动构建,自主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学习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共性的,也就是知识本身的特征。

但是,也却不应该是每个学生认为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

而应该要有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一点上说知识应该是立体、丰满的,带有学生个人色彩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么一道时:24×25,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了学生的解题方法非常多,经过汇报,有以下几种:
①24×25=24×5×5=120×5=600
②24×25×=25×4×6=100×6=600
③24×25=25×8×3=200×3=600
④24×25=25×2×12=50×12=600
⑤24×25=4×6×5×5=(4×5)×(5×6)=20×30=600
⑥24×25用列竖式计算得600
面对如此多的方法,教师耐心地等待学生对上述方法的感悟,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对比,一致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非整十数)如果要直接计算,只有进行列竖式,但是比较麻烦(如方法⑥)。

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学生最终明白这几种方法都先算出整十数或整百数,从而比较简便。

并对①—⑤进行比较,最终明白方法②先算出100,方法最简便”。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所在,并且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感悟到简便运算的方法。

不仅让学生学会解答问题,还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作为学生的学习背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当学生学习成功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和学生一起分享经过自己的艰苦探索最终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励他们加倍努力,从而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更要以百倍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发现,
适时、有效地帮助引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相信等待一定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等待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宋漫漫
西峡县丁河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