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襄阳:岘山的神话传说

湖北襄阳:岘山的神话传说

湖北襄阳:岘山的神话传说
岘山在襄阳的出现毫无疑问又是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不
少的神秘感,因为岘山而言,它所背负着的历史文化故事就不在少数。

刘备马跃檀溪处,风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张公祠和高阳池……这些都是和岘山所紧密相关的。

因此岘山森林公园也被定位为国家森林公园、4A景区。

襄阳城南岘山,以其近在家门口的地理位置、茂密的森林生态植被、清新宜人的天然氧吧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受到越来越多的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不仅如此,岘山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为这座城市森林公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为广大的登山爱好者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万山神女解佩的爱情传说清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解佩渚,在万山、阿头山两山下之曲隈。

相传为郑交甫遇神女解佩处。

”“神女弄珠”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而又最迷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据张衡《南都赋》载:春秋时,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今日之万山。

“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

他便上前挑逗,“愿请子之佩”。

二女含笑不语,解下佩珠相赠。

多情的郑大夫喜不自禁,以为得到了定情信物,接过宝珠,藏于怀中。

行约数十步,
回望二女,杳无踪迹,伸手探怀,佩珠已失,方悟遇到了汉水女神,不禁怅然。

宋代庄绰《鸡肋篇》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

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表达爱情,所以这天也是古襄阳的“情人节”。

诗人孟浩然在《万山潭作》中写道:“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谷隐寺大米洞
大米洞在习家池方向,谷隐寺后半山腰。

这儿过去有白马泉流经,向南浇灌20里地,所产的大米称为“贡米”。

传说大米洞每天向外流出白花花的大米,可供寺内和尚及来寺朝拜的香客食用,不论来多少人,都够吃,但是没有剩余。

后来有一个和尚贪心,想把洞扩大多流些大米,不料他把洞扩大后,不但没有更多的大米流出,反而洞里连一粒大米也不流了。

大米洞至今仍在。

这个故事有些像白马泉的经历。

1958年,当时的村干部为了使白马泉浇灌更多的良田,用炸药包炸白马泉的泉眼,结果反而使泉水越流越小,好心办了坏事。

凤凰山的传说
《舆地纪胜·襄阳府》记载:“凤山,在襄阳东南十里,
梁韦睿于山立寺。

”《襄阳县志》又说:“凤凰山在县南七里,梁武帝立寺其上。


凤凰山又称凤林山。

《仙传拾趣》记载,有一个姓蔡的襄阳女子,“幼而巧慧,善刺绣,邻里称之”。

有一天,来了一个老翁,请她绣一对凤凰,要求她不要绣凤凰的眼睛。

不久绣成,五彩焕然。

“老翁观之,指示安眼。

俄而工毕,双凤腾空飞舞”。

老翁与绣女各乘一凤升天而去,落在襄阳南山林木之上,时人名为凤林山。

凤林寺因而得名。

凤林寺是韦睿建还是梁武帝建,或者梁武帝令韦睿建,现在没有定论。

不过在观音阁一带,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两个僧人满载金银欲往南去,至襄阳凤林关,遇一险滩,船翻金沉,满船金银顿化一凤凰腾飞而去,僧人大惊,乃不复南去,特建此寺以修行。

因有凤凰腾飞之说,此地又称凤林关,便名曰凤林寺,后香火日盛,传说愈奇,僧众便将此山唤作凤凰山,遇险之滩称为凤凰滩,沉金之池取名凤凰池。

襄阳古诗云:“汉水流至凤凰山,凤凰山前凤凰滩,欲寻进香拜佛处,只问襄阳凤林关。

”后因观世音菩萨去南海途中曾在此修炼(至今大雄宝殿与中殿之间有一席之地,夏无蚊虫,冬不积雪),改名观音阁至今。

望楚山虎精和虎皮井在望楚山的西北侧山脚,有一座寺——卧佛寺。

卧佛寺建于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因为望楚山坐东面西,所以建卧佛寺以镇之。

清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县
西南五里。

内有虎皮井。

唐开元中,有崔生投宿寺中,遇虎变美妇人。

”相传唐开元中(公元728年左右),有崔生应举,路经卧佛寺,进寺歇宿。

见一虎入寺,脱去虎皮后,则变成一个美女。

崔生和她一见钟情,就把虎皮悄悄地扔入井中。

美女找不到虎皮,只好嫁给了崔生。

后来崔生考取功名为官,在任六年,和虎精孕育两个孩子。

有一次夫妻又从卧佛寺前经过,崔生想两人相爱已久,就是告诉妻子真相,也没有大碍。

谁料妻子却到井中取出虎皮,皮还完好无损,虎精穿上虎皮后,又变成了一只老虎,虎精回头看了看两个孩子,大吼一声悲切离去,留下崔生及两子与井默默相守,等待虎精再返人间。

后人为此井命名为虎皮井,以纪念美丽的虎女以及美丽的传说。

据推断,虎皮井应该是僧人取水的主要来源。

虎皮井是一个自然竖井,深约四米,泉水滴入井内清脆的滴答声随处可闻,常年不涸,井沿上还保存有两处“石佛龛”。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