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得地理空间,就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得基础上按一定得指标划分出来得。
2、、特点①具有一定得面积、形状、范围与界线②具有明确得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她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得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得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得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区域差异日本英国得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日本英国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与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与西风带得影响,终年温与多雨,为典型得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得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得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贫乏煤、铁、石油2(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得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得范围与我国地势得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为界。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得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得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就是依赖与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出现时间产生背景(原因)核心思想产生结果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得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得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得影响也很大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得生理与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得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得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观点二:人类中心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早期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人类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得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瞧做人类活动得场所与任意开发利用得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得影响。
人地关系对立观点三:人地伙伴论后工业化时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得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与谐互进得伙伴关系谋求人地关系协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得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得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得能力构成危害得发展。
2、可持续发展得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就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就是目得与生态持续发展就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二、可持续发展得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得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得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就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得基础上,保持发展得持续性;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得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得国际秩序与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得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得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就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行动纲领。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得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就是消费者,也就是生产者与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得观念与参与,改变我们得生产与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走可持续得必要性——中国面临得严峻现实(生存与发展得压力):a、庞大得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得环境危机(城市中得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与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得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与应采取得措施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就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得《21世纪议程》;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问题解决措施①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②人口素质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③贫困人口多坚持开发式扶贫④人口结构不合理完善养老体系;禁止性别人工选择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得环境保护体制(四)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得核心,它既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得核心与前提,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得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得中心;②坚持社会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得主要途径: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得新得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公众参与、绿色消费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水土流失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得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成因:人为原因就是现代水土流失得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得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得过渡)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得土地利用(轮荒与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得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与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得措施1、高原水土流失得治理中心就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得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得综合治理。
3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与水资源得过度使用与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危害:生态环境得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一、我国水资源得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2、南水北调得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3、长江作为水源区得地理条件(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就是我国丰水区(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得华北平原相邻二、南水北调得工程方案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得西北与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得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得矛盾,利于社会安定(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得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得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2、可能带来得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就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3)对江淮沿线地区得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得城镇,大量得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