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的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病人胰岛素缺乏的程度不一样,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也不一样,尽管同样的血糖但胰岛素的用量可能差别很大,所以胰岛素的用量没有具体的公式可计算,只能依据医生的经验摸索调整。
现将个人的体会总结如下,欢迎同道讨论交流。
1、以饮食、运动疗法为基础,从小剂量开始,剂量个体化,监测血糖,避免严重的低血糖。
2、根据具体病情估计胰岛素用量,做到个体化,1型糖尿病维持剂量约0.7-0.8U/kg/d,2型糖尿病维持量约30-50U/U/d。
3、一般从每日20-30U开始,三餐前剂量分配: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
4、睡前NPH起始剂量6-10单位或空腹血糖数(mmol/L)或0.1U/kg,睡前剂量占全日总剂量25%以内,一般不超过20U。
5、影响血糖的四大因素:饮食、运动、药物、应急。
注意排除非药物因素影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
6、年老体弱或肝肾功能不权胰岛素用量要小,感染发热胰岛素用量要大。
7、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加,到妊娠后期可能增加到平时的两倍以上,终止妊娠后胰岛素用量骤减。
8、依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监测时段: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睡前,必要时监测其他时段。
9、调整幅度:每次2-6U,全天调整量<50%。
每次只调整1-2个点,除非全天血糖均很高,一般不同时调整三餐前和睡前剂量。
10、单次的注射量不宜超过30U,否则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11、动物胰岛素向人胰岛素转换时注意剂量调整:血糖控制达标则减少20%,不达标则按原剂量。
12、注意识别黎明现象或Somogyi现象。
13、餐后2小时血糖较高而下次餐前又有低血糖时,餐前胰岛素注射时间前提或两餐之间加餐。
14、全天胰岛素用量超过40U加用口服药(二甲双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和胰岛素用量。
15、冬季胰岛素用量较夏季要多。
胰岛素初始用量的估算与调整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
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1、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100为血糖正常值(mg/dl);*18为mmol转为mg/dl的系数;x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x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
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
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
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
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从短效胰岛素变为30R时剂量计算日总剂量不变,将总量的2/3放在早餐前,1/3量放在晚餐前。
如何更好更快调整胰岛素对于内分泌医生来说,在科里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调整胰岛素的种类、使用方法、剂量等,对于一高血糖患者来说,即使空腹血糖是16mmol/L,如果按教科书上的方法来调整,血糖水平是能够调整下来,但是住院时间太长,现在各医院住院时间有所限制,因为医保、效益、患者本身、周转率等原因,我们必须使血糖尽快降至正常,而且为患者提供一个有效、简便易行的出院后治疗方案。
对糖尿病的治疗,尤其是对新诊断的二型糖尿病,很多指南提倡尽早使用胰鸟素,不但可以尽快控制高糖状态,而且还可以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以休整和恢复,达到临床上的“蜜月期”。
只是现在很多病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接受胰岛素治疗。
因此还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的努力,加大对糖尿病认知的宣传。
下面谈谈自己看到的胰岛素使用方法和经验看法:一、首先胰岛素量分为三方面,即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和调整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量的确定:一般0.2----0.3U/Kg,胰岛素种类:中效胰岛素(NPH)餐时胰岛素量的确定:从0。
05――0。
1U/Kg开始。
胰岛素种类:普通胰岛素。
调整胰岛素的确定:当血糖≥8.3mmol/L时血糖每增加2.7mmol/L加用1---4U与上述同型的胰岛素(餐时加用)。
二、如果不能控制血糖水平,要考虑到影响血糖的其它因素,从基础胰岛素开始,每一到二天调整10%--20%,使血糖达标。
如果效果不好,还可校正调整胰岛素的量。
三、在调整胰岛素量时,还要考虑到体重和胰岛素的抵抗情况。
比如消瘦的,敏感的,可能调整时要少加量。
BMI值比较大的,可能就要适当增加调整量。
对于每天胰岛素用量较大的,或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调整时的量可能要更大。
但随着病人高糖状态的改善或基础病的好转,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很快改变。
四、一般情况下,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基础胰岛素和餐时量比为1∶1。
五、为了病人出院后使用方便,我们一般在其住院期间就使用诺和灵30R,或50R.,根据餐后和空腹血糖调整好剂量,并预测其工作量计算每日摄入热值和进餐食物分配,让其进行适当调整。
这样,时间长了病人自己就可以调整了。
现在又有胰岛素类似物等新的剂型,比如诺和锐,可以更接近模拟胰岛功能。
使用更方便。
六、为了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可以加用二甲双胍。
临床上胰岛素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经验在里面,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完全准确计算,这就是个体化原则,要尽可能准确评估每个患者的情况,做出最适合的胰岛素治疗方法,让患者在短时间内看到胰岛素使用的效果,提高其依从性。
为了减少注射次数,还不影响疗效,增加治疗顺应性,应运而生了一些简化治疗方案。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胰岛素剂型起效的差别,混合后注射,可以产生即能控制餐后又能控制基础的双相的胰岛素。
最常见的是RN混合,因为R持续时间为8小时,N起效时间为1.5小时,4-12小时作用高峰,RN混合后4--5小时R下降期和N上升期可以联合形成另一个高峰,并且能够持续一定时间。
R控制注射后30分钟的餐后血糖,N控制下餐后的血糖或空腹血糖。
这样强化治疗就可以简化为2RN。
这样一些不愿意多扎针,或无条件中午注射的人,也能够获得较合理的治疗。
早晨前RN注射:30分吃早饭,5小时吃午饭。
如果早餐后血糖控制太低,午餐前易发生低血糖。
中午吃饭时间因人而异,又因注射部位,活动,早饭结构有不同。
有条件的人可以测早饭后2,3,4,4.5,5,5.5小时血糖,以了解你自己的血糖低谷,此点就是你的中午胰岛素作用高峰,此前30分为你的进餐时间。
另外N作为午餐后血糖的控制主体,峰值较小,时间较长,进餐量不易过大。
必要时可以分餐或加用拜唐苹(药物分餐),以利于血糖控制。
晚餐前RN注射:30分后吃晚饭,最好将晚餐留1/4,作为睡前夜宵。
因为如前所述,注射后4--5小时可以有另一个高峰,易于产生低血糖。
虽然理论上N高峰持续4-12小时,但是其作用较强时间8小时左右。
对一些黎明现象较重的人,这种方法的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不好。
这时可以将N改为睡前注射。
原则:胰岛素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血糖轻度上升:4-6单位长效胰岛素中度上升:20-30单位预混胰岛素重度上升:胰岛素强化治疗还不能控制:加用单剂的增敏剂,拜糖平再不好:胰岛素强化治疗加用多种口服药联合应用。
本方案的特点:强化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量或相对量不足的根源,予以积极的补充,体现一种另类的思维。
与国内的传统截然不同,也是一家之言。
但是临床实行很难。
它的本质就是用胰岛素替代促泌剂。
减少对剩余胰岛细胞的损害。
但是:对于以抵抗为主的肥胖病人,效果较差。
甚至会加重高胰岛素血症一、内地很多医院象30R、50R用的很普遍,其实用这两种胰岛素有时不能保证一天所谓的“七点监测、五点监测”的血糖全部正常,甚至不能达到糖尿病控制标准中HbA1c<6.5mmol/L甚或6.0mmol/L。
可是这种预混胰岛素对患者确实方便,目前也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怎么办?不知道战友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二、有很多基层医院或经济条件有限的地区不能够靠CBG来调整血糖,有时仅根据尿糖试纸来调整,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而且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用的猪胰岛素(短效+长效混合),就此讨论下胰岛素用法的调整:⒈剂量的调整:先调整饮食、体力活动,血糖稳定后再调胰岛素。
⑴四次和四段尿糖半定量是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最好指标,1个(+)加2U。
⑵每次的日加减总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8U,1型患者在血糖接近满意时对胰岛素较敏感,应更加谨慎。
⑶每次调整后,一般应观察3~5 日。
⑷尿糖阴性、血糖偏低者应及时减量。
⒉注射次数的调整:以利于控制血糖为主。
⑴开始时应先用短效胰岛素多次注射,控制满意后,再改用或加用中效或加用长效胰岛素。
单独使用长效胰岛素则疗效不佳。
⑵改为短效+中效的方法: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
常用比例为1:1左右,中效可略多。
⑶加用长效:将两次短效胰岛素之和,按长效:短效=1:2~4的比例改为混合胰岛素,长效不宜超过短效的1/2,晚睡前长效用量一般不超过8U。
如早12U、午8U可改为:短效+ 中效为10U+10U,早餐前用。
或短效+ 长效为16U+4U,15U+5U,或为14U+6U早餐前用。
使用混合胰岛素时应先抽取短效。
⒊品种的调整:关键在于使用技巧。
从普通胰岛素改为高纯品、从猪胰岛素改为人胰岛素以及从国产胰岛素改为进口胰岛素时,可能需要适当减少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