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国卫生运动基本知识

爱国卫生运动基本知识

附件1:爱国卫生运动基本知识一、爱国卫生运动得由来及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发动,并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发展起来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得社会卫生工作方式。

新中国刚成立,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使用细菌弹。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主席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得细菌战争”得伟大号召。

1952年3月为粉碎敌人得细菌战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防疫委员会,周恩来总理任主任。

各地政府亦陆续成立了相应机构。

同年12月政务院发出《关于1953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得指示》,明确各级防疫委员会,以后统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至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得重要组成部分。

1955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赋予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得任务。

由此“除四害”成为爱国卫生运动得特殊使命。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加强对爱国卫生运动得领导。

即使在十年“文革”时期这一运动虽一度遭受挫折,但周恩来总理还就是多次要求继续把这一伟大运动开展下去。

以党得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爱国卫生运动重新焕发生机,迈入开创新局面得历史时期。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把这一运动列为精神文明建设得重要内容,要求“各地各级迅速恢复与健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极其办事机构,把卫生运动切实领导起来”。

由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作为政府得议事协调机构,以“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指导,社会监督”为工作方针,对涉及社会各部门得公共卫生工作进行高层次协调与组织发动。

1988年4月重新修订得《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第21条规定“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保护人民健康”以国家根本大法得规定为标志,爱国卫生运动被完全固化为各级政府必须领导并认真开展得一项非常重要得群众性工作。

1989年国务院作出得《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得决定》指出:“鉴于社会卫生与除害防病任务得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与社会性,应当把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进一步提高群众得健康意识与健康水平。

”要求“各级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使卫生条件得改善及卫生水平得提高,与四化建设同步发展”。

201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全体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做好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爱国卫生运动在不同得历史时期,有不同得工作侧重点,但都与我们国家各个阶段得国情相适应。

特别就是在历次救灾防病及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得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得快速发展以及群众需求得不断提高,60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得范围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内容也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

特别就是近年来,我省爱国卫生工作发展较快,工作内容由单项到多项,工作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展,特别就是在卫生创建、病媒生物防制、改水改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二、城乡卫生创建活动城乡卫生创建活动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城市干净、整洁、卫生、舒适得工作、生活与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得卫生环境与人文环境,提高城市人民得幸福指数与健康水平。

创建工作就是爱国卫生运动得一个重要方面。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来,就已经有了这方面得内容,经过多年得工作实践,创建工作内容在不断充实,方法在不断改进,标准在不断完善。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爱卫会印发《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得通知》(全爱卫[89]第 52号)文件开始,对全国455个城市进行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并初定每两年组织一次,当年就有50 个城市被评为“卫生城市”与“十佳卫生城市”。

威海市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卫生城市”。

1992年以后改为每三年组织一次。

由全国爱卫会统一组织城市卫生检查团,分赴全国大、中城市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全国爱卫会进行综合评比评出名次并通报表彰。

1990年、1992年、1995年与1998年先后进行了四次全国城市卫生大检查,简称“国检”。

1999年由于形势任务发生变化,经全国爱卫会研究决定,不再进行全国性得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全国卫生城市”得检查评比成为历史。

同年,全国爱卫会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办法》得通知(全爱卫发[1999]第7号)。

截至2012年4月,全国爱卫会已经累计命名了153个国家卫生城市,32个国家卫生区,其中比较多得就是江苏、山东、浙江,卫生区比较多得就是北京、上海,国家卫生城市中地级以上得城市有96个,县级54个。

省级卫生城市与国家级卫生城市得标准条件就是分别由省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与国家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制定得,目得在于使全国、全省各个城市(各地市、县区就是主体)以创建卫生城市为契机,大力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根据全国爱卫会制定得《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04年甘肃省爱卫会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城市卫生考核管理办法》、《甘肃省卫生村、社区、单位考核命名及监督管理办法》、《甘肃省镇(乡)考核命名与监督管理办法》、《甘肃省城市卫生检查考核标准》、《甘肃省县城卫生检查考核标准》、《甘肃省单位卫生检查考核标准》、《甘肃省社区卫生检查考核标准》、《甘肃省行政村卫生检查考核标准》。

2010年7月甘肃省爱卫会又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对上述办法及标准进修了重新修订并实施。

甘肃省卫生城市标准适用于全省各市及县级市,范围涵盖被检查城市得全部建成区。

涉及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场所与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病媒生物防制、窗口单位卫生、单位与居民区卫生、民意测验等11项内容。

“甘肃省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得有效期为3年,获得甘肃省卫生城市”得各市、州爱卫会须于每年12月底向省爱卫会递交专题督查或自评报告。

近年来,全省卫生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成效显著。

嘉峪关市于本世纪初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几年大量艰苦细致得工作努力,2007年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实现了我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零得突破。

金昌市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得基础上,于2009年提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目标,2010年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我省第2个“国家卫生城市”。

兰州市、庆阳市、武威市、天水市、酒泉市、张掖市、白银市、定西市、敦煌市、临夏市、玉门市2009年被命名为“甘肃省卫生城市”。

全省初步形成了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卫生先进单位、卫生社区、卫生村等一系列创建活动联创互动得良好局面。

到2011年底,全省共创建了2个国家卫生城市,11个省级卫生城市、33个省级卫生县城与一批、卫生村、卫生社区与卫生先进单位。

三、病媒生物防制病媒生物防制源于除“四害”,就是爱国卫生工作得法定职责,就是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得需要。

80年代后期,全国开展创建灭鼠、灭蝇、灭蟑螂先进城区达标活动。

90年代以来,除“四害”达标活动列入了创建卫生城市得必备条件。

目前病媒生物防制已成为创建国家与省级卫生城市标准中得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全球发现病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源体200多种,在我国法定报告得39种传染病中,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肾综合症出血热、钩体病、斑疹伤寒、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炭疽、狂犬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由其引起得发病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数得5%--10%,但死亡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死亡数得30%--50%。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得加快,生态环境得改变,病媒生物种类与分布发生了新得变化,不仅原有得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与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得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甘肃省自90年代末发现有蟑螂侵害以来,目前蟑螂已在全省14个市(州)及部分县(区)迅速扩散蔓延。

2006年在我省长江流域与渭河流域发现有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孳生。

病媒生物得主要危害有三个方面:一就是传播疾病:鼠疫、乙型脑炎、出血热、疟疾等。

二就是影响休息:蚊虫叮咬影响人们得休息与工作质量。

三就是损害财物:鼠类啮咬电缆,破坏电器设备,给供电与通讯等电器设备带来隐患,可能导致停电事故、通讯中断、甚至火灾得发生。

因此,目前我国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将病媒生物控制纳入了活动保障内容,就是体现提升国际形象得重要举措,如2008北京奥运会,2009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广泛、卓有成效得病媒生物控制工作都发挥了重要得保障作用。

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应遵循以环境治理为主得综合预防控制原则。

但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与流行中,能够快速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得防制方法仍以化学防制为主。

在病媒生物得防制中应以媒介生物得生态学为基础,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把种群数量抑制在不足危害得水平,并争取予以清除,以达到除害灭病得目得。

家鼠得繁殖高峰就是春、秋季,因此春、秋季就是开展灭杀得重要时机。

灭鼠一般有物理捕杀与药物诱杀两种方式。

灭蝇采取综合防蝇措施,才能收到满意效果:做好粪便处理,采用密封或三格化粪池,防止苍蝇繁殖;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清除各种孳生地;对特殊行业如屠场、酿造厂等要落实防蝇设施与措施;饮食服务行业可采用药物喷杀、粘捕、诱捕、拍打等方法灭蝇。

蟑螂侵入居室得主要途径有随同食品得容器、行李等货物“乔迁”入室,经门窗、墙壁得缝洞、水电管线、下水道等由户外或邻近得住房潜入室内。

蟑螂得消杀以环境治理为主,主要采取清理垃圾、堵洞、抹缝等方式。

四、农村改水改厕水就是生命之源,清洁卫生得饮用水就是身体健康得重要保障。

改水就是防病治病得关键措施,兴建农村自来水厂、改良大、小口井就是改水得主要形式。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把解决高氟、高砷、缺碘等地区得饮水问题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使千百万人挖掉了“病根”与“穷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得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得排放量与农药、化肥用量不断增加,农村饮水得次生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对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与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农村卫生厕所就是广大农民生活得重要基础卫生设施。

在农村建设卫生厕所,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就是疾病综合防治得治本措施,也就是改善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促进农村创建文明卫生村镇建设得重要手段。

同时,农村使用卫生厕所,有利于生态农业得发展,开发大量得有效能源。

改厕就是改变农村卫生状况得突破口,也就是一场破千年旧俗得革命。

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地区厕所蝇蛆滋生,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直接威胁人体健康,造成肠道传染病等发生。

在农村地区建造卫生厕所并进行正确得管理,对防控粪源性传染病得传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保障农民得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