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预案◇教学目标【内容标准】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过程与方法】围绕课标,将本节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

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歌曲欣赏、影视短片、课堂讨论、自我展示、合作探究、课后习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通过研讨农村改革和开办特区相关史实,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

通过感受深圳的沧桑巨变,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课堂开始——(幻灯片)浏览几幅图片——喜看今日扬州火车站: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润杨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一桥飞架南北,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乡村新曲:看似平凡,但在过去却是奢望,是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同学谈身边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近30年,民富国强,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今天,看似平常的成就,却来之不易。

中国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接近了民族复兴的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

下面进入第一个板块的学习。

【学习第一个板块】寻找新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先点题:主要介绍三中全会)寻找新路,历经艰辛;路途曲折,惊心动魄。

1978年,一位高龄74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班朗读)(幻灯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1978-12-13 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粉碎“四人帮”,我党只用了几个小时;而转变路线,谈何容易。

它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

为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准备。

(幻灯片)(首先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结束后的连接语)中国人民早就在期待着春雷的炸响。

下面我们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幻灯片)内容: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为了保证这次历史性转变顺利进行,不再走大的弯路,全会在组织上采取重大措施。

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全会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图文显示)意义: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三中全会”有“三新”。

①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这样比一比,我们就会发现,三中全会实在是了不起。

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也只有五天(1978/12/18-22)。

从78年到今年,已过去了28个年头了。

三中全会的精神在今天有没有过时?三中全会最基本的精神实质就是,倡导求真务实,允许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三中全会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仍普照中华大地。

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振臂高呼:(全班朗诵)(幻灯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13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下面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

【学习第二个板块】中国特色:改革的历程和成功(先点题:主要讲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

(幻灯片)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步?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

①农村困境: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改革迫在眉睫。

(这是多么大的一件事,可谓是千钧重担。

)②基本国情: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民首创:是饿死,还是变革?走投无路的中国农民必须作出抉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幻灯片)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过去有两样东西闻名全国:一是凤阳花鼓;二是凤阳穷,十年有九年荒。

小岗村民签下了“生死状”,(点击图文)共有18位,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安徽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

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粮食大丰收,凤阳人一步跨过温饱线,告别了饥饿。

(显示其余3幅图片)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83年初,全国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过改革,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幻灯片)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图文显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农村的改革,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下面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如何?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分配制度。

)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图片显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总结: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邓小平78年曾说:(幻灯片)(全班朗读)“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下面进入第三个板块的学习。

【学习第三个板块】和平崛起: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先点题:主要介绍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颗启明星是在邓小平倡导下创办的深圳特区。

(幻灯片)“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 1979-4 “杀出一条血路”,是一句军事术语,承载了老人多么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

禁区突破,国门打开。

深圳人民放胆一搏,特区的生命力很快就迸发出来。

(幻灯片)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图文显示)课堂讨论: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深圳的沧桑巨变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深圳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的开放。

(幻灯片)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文演示,连续点击)第1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2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第3步:相继开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第4步:到海南建省全岛办大特区;第5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第6步:内地开放。

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当年邓小平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

特区不特的现象,已不足为奇了,中国已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了。

讨论对外开放的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课堂讨论)历史的回音——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幻灯片)课堂习作活动内容:围绕“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三个话题写一篇课堂习作。

活动要求:①联系实际;②所写问题角度要小;③相互合作、相互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