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必修二 专题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深圳今昔
看图说史
宝安(深圳前身)逃港图片
• 宝安外逃浪潮的警示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 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前后共有20多万 人。 ——陈秉安《大逃港》
• 收入差距悬殊的比较 宝安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 罗芳村。两者人均年收入差距悬殊到 100倍。 ——陈秉安《大逃港》
农村实行的原因 是什么?
抉 择 ——18 个 红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 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 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农民不仅温饱有余, 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绿化等多项建设。
课堂朗读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1978-12
(1978年12月)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978.12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历史必修第二册》 结合学案探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 “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 然消失了!……”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 为一种潮流。 ……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 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5年 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 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陈秉安《大逃港》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从大逃港到香港人定居内地,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历史的回音——我们的启示
穷则思变,变则通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发展是硬道理 …… ……
谢谢大家!
【案例分析】
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即采用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 没有这样的权力,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等最 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一个铜厂,一个电缆厂。两厂一墙之隔, 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 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 需要的铜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 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思考: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
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1979-4
1979年 决定对 粤闽两 省实行 特殊优 惠政策
特点: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1980
1984 1985 最后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珠海 厦门 汕 头
浦东 1990年
内地
海南
深圳
深 圳
珠 海
汕 头 厦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