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总结
再贴现政策的功能
再贴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具有间接性、导向性 等特点。从我国再贴现业务运行过程来看,再贴现政策具 有以下五个功能: 一是融资功能。这是再贴现最直接、最原始的功能。 再贴现的主要的依据是已贴现的商业票据。随着我国票据 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再贴现的作用范围和所取得的效 果正呈逐步加强的态势。 二是货币政策告示功能。 再贴现政策的核心是调整再贴现率。中央银行一 旦调整再贴现率,实际上是向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公布其 货币政策的取向,从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量,使货币供应 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
我国再贴现政策发展历程
• 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 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 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 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1986年, 针对当时经济运行中企业之间严重的货款 拖欠问题,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 行再贴现试行办法》,决定在北京、上海 等十个城市对专业银行试办再贴现业务。 这是自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 来,首次进行的再贴现实践。
•
2008年以来,为有效发挥再贴现促进结构调 整、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 再贴现管理:适当增加再贴现转授权窗口,以便 于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申请办 理再贴现;适当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机构范围, 城乡信用社、存款类外资金融机构法人、存款类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 银行金融机构均可申请再贴现;推广使用商业承 兑汇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通过票据选择明 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县域企业和 金融机构及中小金融机构签发、承兑、持有的票 据优先办理再贴现;进一步明确再贴现可采取回 购和买断两种方式,提高业务效率。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贷款与再贴现 存款准备金 利率政策 汇率政策 窗口指导等
(二)、再贴现
小组成员:刘敏 刘婷 张曼 吕月荣 孟纪霞
(二)、再贴现
•
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再 贴现政策在我国的金融运行过程中,由于实 际操作时间短,加上社会信用和票据市场不 发达等因素的制约,使其具有特殊的运作机 理和特殊的功能效应。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将已贴 现归己所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 提前获得资金融通的行为。对于中央银行来讲,再 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投放现实的货币, 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讲,再贴现是出让已 贴现的票据,解决临时资金周转困难。从实质上来 讲,再贴现是一种票据买断关系。我国的贴现、再 贴现业务从1981年开始试办,经历了从试点、推广 到规范发展等几个阶段,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调控机 制逐步完善,已成为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 工具。
我国再贴现利率的确定
• 理论上来讲,再贴现率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 币政策意图和金融宏观调控决策,合理的贴现率 水平,应按照同档次的贷款利率水平来确定。不 过由于票据贴现预扣利息,等于占有了客户贴息 的时间价值,因而贴现率水平比同档次贷款利率 低一些。实际上,还应考虑的因素有票据贴现期 限,票据信用程度,短期资金供求状况以及央行 的再贴现率水准。98年之后,央行改革了贴现与 再贴现率的生成机制,再贴现率作为一种独立的 利率体系,贴现率通过在再贴现率基础上加点形 成。
2实施定量的再贴现政策
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再贴现的限额,通过规定商业银行 的再贴现配额,增加或减少再贴现总量,调节商业银行的 信用扩张能力,从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
3实施再贴现利率政策
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需要,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 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进而引导商业银行的再融资活动。 贴现与再贴现之间差额,即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资 金导向
再贴现作用机制的特点
1.实施定性的再贴现政策
人民银行规定具有再贴现能力的票据的种类范围,将再贴 现的票据限定在商业汇票范围内,从而保证商品生产和货 币发行回笼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直接维持币值稳定。 突出特点:选择性 对不同汇票优先支持或限制,从而实 现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政策取向。引导资金流向,调整 信贷结构,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此推动经济 的良性发展。
•
1998年以来,为适应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调 控转向间接调控,加强再贴现传导货币政策的效 果、规范票据市场的发展,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 列完善商业汇票和再贴现管理的政策。改革再贴 现、贴现利率生成机制,使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 银行独立的基准利率,为再贴现率发挥传导货币 政策的信号作用创造了条件。适应金融体系多元 化和信贷结构调整的需要,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 范围,把再贴现作为缓解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短期 流动性不足的政策措施,提出对资信情况良好的 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可以办理再贴现。将再 贴现最长期限由4个月延长至6个月。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中国 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 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 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 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 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
•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简介
• 二、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简介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 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 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 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过去较 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 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 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Hale Waihona Puke •1994年下半年,为解决一些重点行业的企业 贷款拖欠、资金周转困难和部分农副产品调销不 畅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对“五行业、四品种” (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和棉花、生猪、 食糖、烟叶)领域专门安排100亿元再贴现限额, 推动上述领域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再贴现作为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为支持国家重点行业和农业 生产开始发挥作用。 • 1995年末,人民银行规范再贴现业务操作, 开始把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组成部分, 并注重通过再贴现传递货币政策信号。人民银行 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再贴现操作体系,并根据 金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定期公布再 贴现优先支持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