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摄影》期末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期末复习资料

新闻摄复习资料●针孔成像原理最早记录在战国时期的科学家、哲学家墨子所著的《墨经》中。

●镜头的作用:让景物在焦点平面位置形成清晰的影像。

●物距:在镜头成像中,从被摄物体到镜头中心的距离称为物距。

像距:从镜头中心到所成影像间的距离,称像距。

焦距:来自无限远处的平等光线经过镜头的折射在镜头主轴上会聚成一个清晰的点,这个清晰的点,就是焦点,由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

●镜头焦距长短影响成像大小:距离相等时,焦距长成像大焦距小成像小。

●镜头通光量与镜头通光口径的大小成正比。

●相对口径用光圈系数来表示,也称f系数:f系数=焦距:相对口径。

f系数的标法为:1.222.84 5.681116223264这种标法的特点:1)数字大小与相对口径大小成反比;2)每相邻两极光圈系数之间的通光量相关一倍。

●镜头焦距与视角的关系:焦距长,视角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

●镜头的分类:标准镜头:镜头焦距与底片对角线基本相等,视角接近人眼的视角,大约在50度,135相机底片画幅为24*36毫米,对角线为43毫米,焦距在约为50毫米的均属标准镜头.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镜头焦距小于底片对角线的镜头,其视角大于人眼视角。

长焦距镜头(望远镜头):镜头焦距大于底片对角线的镜头,其视角小于人眼视角。

●快门的作用:是控制光线在感光片上停留时间的长短。

对于动体摄影而言,可用抓取动态、使动体在胶片上开成清晰的影像。

●快门的标法为: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实际速度为所标数字的倒数。

相信两级快门速度的日光量相关一倍,“B”门或“T”门为慢门;“A”门为光圈优先;“S”门为速度优先;“P”门为程序快门。

常见的快门可以分为三类:机械式快门、电子快门、程序式快门机械式快门可分为中心快门和焦平面快门。

●镜间快门(叶片式快门)位于镜头的中间,光圈之前,一般由3片至5片薄钢片组成,可同时开合,通过开合的快慢来控制曝光的时间。

优点是:在使用任何一级快门速度时都能使整个胶片画面同时曝光,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不受闪光同步的限制,不会产生变形现象。

缺点是:当使用大光圈、高速度的组合时,其实际通光量减少。

●焦平快门(帘幕式快门)位于焦点平面的位置,紧挨在感光片的前面。

由不透光的帘布或金属帘片组成,通过帘片间裂口的大小变化来控制曝光的时间。

优点是:一是可以达到较高的快门速度,二是因其快门速度高,可以用来抓拍极高速的动体的运动。

缺点是:在使用高速快门时,动体的影像会变形,而且动体运动速度越快,影像变形的程度越重。

●取景器的三个作用:1)观察被摄景物;2)界定拍摄景物的范围;3)决定对景物的取舍;4)安排画面的布局。

●现代相机取景器的种类有4种:1)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器;2)单镜头反光平视取景器;3)框式平视取景器;4)光学直透式取景器。

●.135相机的优点:1)体积较小,2)分量较轻,3)便于携带;4)所有胶卷为画幅36mm*24mm的135底片,5)有多种可转换镜头。

●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不同:1)存储影像的介质不同2);传统(化学方法)数码(数字方式)3)图像的呈现方式不同4);传统(冲洗、印放)数码(输入计算机)5)图像质量上的差异;传统高于数码6)传递方式不同7);数码方便快捷、保真度高。

●影响数码相机和数码影像质量的因素:CCD辨析率、影像辨析率、色彩还原性、镜头质量、像质调节。

●广角镜头的视角在70度至90度;超广角镜头的视角在100度至135度;视角超过135度的称鱼眼镜头。

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左右;广角镜头焦距有35mm、28mm、24mm、20mm;超广角镜头焦距有17mm、14mm;鱼眼镜头焦距有9mm、7.5mm、(视角约为180度)。

广角镜头优点:视角大、拍摄范围方,可以在较近距离内拍摄大场面,还能夸张究竟纵深感。

缺点是拍摄时,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会有所夸张,变形也严重。

●135相机中焦距镜头有焦距为75mm、90mm、100mm、135mmR;长焦距镜头有焦距为200mm、300mm的,64.望远(超长焦距)镜头有焦距为500mm、1000mm的。

上述镜头的视角从30度至8度不等。

●中焦的作用:拍摄人像,看上去比例最符合人体的比例,常被用来拍摄人像,故又称人像镜头●长焦的作用:一是用于远距离拍摄,另外在新闻摄影“偷拍”或抓拍时,和被拍摄对象可以保持较远距离,以免惊动被拍摄者,能抓取自然、生动的形象。

●变焦距镜头:镜头的焦距可根据拍摄需要,在一范围内变动。

●微距镜头:就近距离拍摄小物体的需要面设计的,可以拍出与原物大小或比原物还大些的影像。

用于翻拍小物体或小影像,或拍局部细节。

●EF镜头:电子对焦镜头,内置自动对焦和电磁光圈马达,*作时声音轻微、对焦效能准确。

●照相机的维护:1)相机是一种精密仪器,2)结构复杂,不易强烈的震动及挤、压、摔、碰;3)注意相机上严禁用手接触的部位;4)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高湿度;5)应防水;6)避免在直射阳光下打开后盖或镜头,也不能把镜头对着强光;7)在相机不用时,应将焦距调在∞;8)自动相机应常检查电力是否充足,9)长期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内置测光(TTL)系统的测光方式有5种(优点缺点):1)平均测光式(将取景范围内的景物亮度进行平均,不分主次。

在景物亮度平均时或相关不大时,这种测光方式能保证曝光正确,如主体与背景间亮度差异太大,则会使主体曝光出现误差。

在顺光拍摄时,曝光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因为整个景物受光均匀。

但在侧光和逆光时,由于背景亮度增强,主体的一些部位或主要部位处在阴影中,这时平均下来,主体会曝光不足,应采取补光措施或增加感光量)。

2)中央重点测光式(在取景器中央部位有一圆圈,但范围较大,能保证主体的正确曝光,但应注意取景的变化,避免总是把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央的机械均衡式的构图)。

3)局部测光。

4)点测光式。

5)评价测光。

●自动曝光模式有3种:光圈优先式――A;速度优先式――S;程序自动式――P。

●曝光系统的其他功能●光源●从光源来看,可将其分为自然光(来自太阳和月亮、星星的光线以及广阔的苍穹反射来的阳光、月光和星光)和人造光(火光、灯光等)。

●特点与表现方法:1>顺光:光线来自景物正前方,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

优点是:被摄景物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采用平均测光的方法即能使被摄物体正确感光;利用顺溜拍摄的景物最接近于其原型,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利用顺光拍摄的彩色片,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

缺点:从专业角度来讲,顺光缺乏表现力,拍出的片子多属于两维平面,缺乏三维空间感。

2>侧光: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一侧受光,另一侧处在阴影之中。

是最常采用的光线,优点:一是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二是有利于表现出被摄景物的清晰轮廓,三是有利于和反差层次的表现。

缺点:是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及影纹。

3>逆光: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后方或后方。

能生动强烈地表现出究竟深度感和立体感,但不利于对景物层次的表现。

4>阴天摄影:是指乌云遮日,整个天空和地面景物都很暗淡的天气。

阴天不宜拍摄人像,因为光线平淡,拍出的人像也会因平淡而推动光彩和魅力。

阴天拍彩色片,会出现偏色,宜用鲜艳地色彩来装点画面,增强画面的活力。

●电子闪光灯的发光特点有3点:发光持续时间极短(瞬间光源);发光强度极强;色温接近日光(约5500K)。

动体摄影●拍摄动体确定快门速度的依据有4点:1)动体本身的运动速度;动体运动速度越高,快门速度越高。

2)拍摄者与动体间的距离;距离越近,快门速度越高,因为相对移速度快。

3)所用镜头的焦距;焦距越近,快门速度越高。

4)拍摄者与动体间的角度变化。

动体运动方向和相机镜头形成的角度越大,快门速度相应提高。

●动感的表现方法常采用虚实对比(模糊表现动感法,使运动部位变模糊,运动慢的部位保持清晰,快门不宜太高,必须使运动快的部位因移动而虚化)和动静对比的方法。

●追随法(虚实对比):随动体的运动方向移动相机,主体清晰、背景及相反方面的运动物体被拉成虚线、移动模糊的画面,强化动体移动的速度感,不能用高速快门,在采用长焦距镜头时,可用三脚架来帮助保持相机的稳定。

●景深:调焦过程中,对焦物体前后形成了一个清晰区域,这个清晰区域的范围就是景深范围,这种现象叫景深现象。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3点:1)镜头焦距: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2)光圈口径:光圈口径大、景深小;光圈口径小,景深大(改变光圈大小是最常用也是最为方便的一种控制景深的方法);3)拍摄距离(物距):物距大、景深大;物距小,景深小。

●获得最大景深的方法:短焦距镜头小光圈+远距离拍摄;获得最小景深的方法:长焦距镜头+大光圈+近距离拍摄。

●取景时应考虑的基本问题有6点:1)拍摄点的选择:拍摄点指拍摄者所处的位置,严格地讲应是相机的机位,也是受众的位置。

2)横竖画面的选择:充分利用好感光片,避免放大时作过多的剪裁从而造成对底片的浪费。

3)画面结构中心(视觉中心点):画面结构中心应是明视中心的位置,而不是画面的几何中心。

4)突出主体::主体是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思想的体现者,是新闻摄影图片中最主要的新闻信息的载体,应在中占据突出的地位。

5)前景与背景的运用6)陪体的运用: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画面构成部分,作用在于和主体配合,构成一定情节。

●景别是被摄对象在中呈现的范围,是新闻摄影画面造型元素之一。

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景别,是采访拍摄基本功的重要方面,常用的景别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定四种,它们可以带给受众不同的视觉感受。

调整、转换景别主要有两种方面:改变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距离,改变镜头的焦距。

●拍摄点的选择包括2点:1)拍摄距离:决定了5种景别:远景:拍摄到的最大场面,距离最远,表现重点是场面的浩大、视野的广阔,没有十分具体的主体、陪体的区别,表现的是一种总体的效果。

全景:范围比远景小,用于描述事物的全貌,被表现的景物充满了画面,主、次难以区别,用以介绍总体和环境为主。

中景:以人物作为参照,中景拍摄的是人的半身,重点表现对你是主体本身,说明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主体表现明确,环境为次,对主体注解、说明、陪衬。

应分清主次,适合表现动作、情节。

近景:表现对象是主体本身,作用是描述和表现主体本身,让人产生对主体的强烈印象,拍摄的是人的面部和头部。

特写:表现的是景物的局部和细节,是最近距离上的拍摄,有助于加强新闻摄影的揭示性,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能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感受,使读者产生强烈印象。

2)拍摄角度。

有3种:水平视角(是人们最常采用的视角,不会有任何变形现象,看到的景物最自然)、仰角(景物高大的形象被进一步夸大,而且会出现近大远小和倾斜畸变现象,主要用来表现人物高视阔步的心理状态或夸张跳跃的动作)、俯角(将景物压缩得看起来更加矮小,常用来拍摄大的场面,这是因为可以最得较大的取景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