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古镇文化

江南古镇文化

江南古镇文化
“水”文化和“古”文化的交点,是江南古镇的魂---“留存历史风貌、激活现代功能”和“生态居住”。

江南古镇,是文化遗产群,主要包括古镇古建筑群、古镇老街区、古镇民俗等。

现在随一起来了解一些江南古镇的文化吧!
发展史
1.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古镇。

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带的。

2.近代专指苏南和浙北一带的古镇。

3.唐(贞观十道)江南道古镇。

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
江苏的丹阳以东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4.诗文中江南古镇: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

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古代城镇,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的古镇。

5.指以苏锡常的太湖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扬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内的一种水乡文化古镇。

6.“江南六府古镇”:古代,指“苏松常、杭嘉湖”(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

悠久民歌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① 这
是一首汉乐(yuè)府民歌。

②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解说: 这首诗的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该“乐府诗”,是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中的一首,多出自下层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之外的农业生活,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采集民歌的乐章、歌辞---后统称“乐府”。

碧柳黄莺啼早春,古桥净水醉红尘。

晚来谁处渔家曲,翠色轻烟一径深。

白居易《江南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三下江南》
一下江南到苏杭,人间变天堂。

二下江南到桂林,好山好水还有梦中人。

/三下江南到昆明,花开万山红。

一切尽在不言中,自古以来无官一身轻。

现代诗
“可否借我一条小船/让我在这江南的小河里飘荡/我要看看那墙壁
斑驳/是否还残留着白居易的墨香/江南风景旧曾谙/那岸边的木窗/溢出灯光/是否就是醉生梦死之场/有水滴下来/那该是苏小小的洗脚水还是杜郎的泪/十年一觉扬州梦/就请借我一条小船吧/让我在江南的小河里飘荡/我要看
看小桥弯弯/是否就是苦难的宋朝里/老百姓不堪重负的脊…”(引用网络资料)。

著名散文
《可爱的故乡》(茅盾、1980年3月17日于北京)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
“ &squo;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

历代都在乌镇驻兵,明朝曾驻兵于此以防倭。

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要冲。

清朝在乌镇设驻防同知,俗名“二府”,同知衙门有东西辕门,大堂上一副对联是&squo;七藩两浙,控制三吴’,宛然是两江总督衙门的气派。

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

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squo;唐代银
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

’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我离别了故乡…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

敬爱的周的祖籍在浙江,鲁迅先生是绍兴人,这是妇孺皆知的,与陈独秀共同创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小组的陈望道和沈玄庐,都是浙江人;民主主义革命的斗士蔡元培、沈钧儒,为革命而被砍头的第一个女烈士鉴湖女侠(秋瑾),也都是浙江人;还有郁达夫,也是浙江人;章太炎是浙江余杭人,而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是乌镇人…湖州中学校长沈齐琴和嘉兴中学校长方青箱。

沈齐琴和方青箱都是同盟会员。

在辛亥革命时,他们把学生武装起来,占领了湖、嘉两座府城。

”。

江南古镇物质文化江南古镇的物质文化,它与精神文化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这里,物质文化较注重于生活功能与实用意
义,精神文化偏重于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江南古镇的物质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水为依托,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紧贴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素净、本真、实用;层次丰富,注重细节。

衣。

江南水乡人之传统服饰以女性最具特色,其典型款式为三角包头,大襟纽攀三色拼接上衣,束裙束腰,百纳绣花鞋。

可惜,如此具有水乡特色的传统服饰在今日古镇已很难见到。

食。

自营自足,安居乐业的古镇人,于食文化一道颇为讲究。

他们在吸取苏杭、淮扬、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清淡、精制、质朴的饮食特色。

住。

白墙黑瓦的民居是组成江南古镇的最大构件,也是古镇所展示的一道最具特色的文化风景。

远观一个个古镇,视线内几乎都是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似有单调之嫌。

走近并且进入室内观察,发现民居之局部变化多端。

江南古镇以水成街、以水成市、以水成镇,由于江南古镇周围水域多、土地少,居民以经商为主。

有钱官商、殷实人家之财富表现,不同于镇郊农村地主,有钱就买田地,不太计较住宅之考究。

他们往往把建筑住宅作为财富、文化的落脚点。

行。

这里主要指水陆交通。

由于江南多雨又地气**,陆上道路常泥泞难行。

因此,水路是传统社会江南古镇的主要通道。

这些密布古镇的水路网络,沟通了古镇与古镇之间、古镇与城乡之间的生活、商业与文化往来。

古镇内几乎没有泥路,多由条石、青砖、碎石辅成,显得整齐干净,富有诗意。

江南古镇精神文化特征江南古镇之水文化特征不仅由表层的物质文化
显现出来,而且内隐之精神文化则更具魅力,它是水文化之归宿点与真正价值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人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情和理即艺术和哲学两个层面。

人与水、水与人之间的这种既寓情又达理的文化关系,寄托到文化现象上,江南古镇是最好例证。

江南古镇的文化,正是在亦儒亦道的文化背景下,显现出富有特色的水文化精神。

这种水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好学善思,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

江南民间素有“耕读传家”的风气,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就跟随他的老师沈约回故乡乌镇求学。

现乌镇仍留有昭明读书台牌坊遗址。

温敦自足,居静观动的生存态度。

一方面,儒家的道德、仕进、仁义、礼仪观念渗透于古镇人的耕读、功名、行商、世俗等观念中,成为其前进的动力,这恰好与道家宁静致远、静则生灵的动静哲学相合。

另一方面,儒家之中庸和顺,道家之隐逸超脱是古镇得以稳固的又一哲学背景。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镇,加上江南自南宋以来的偏安遗风,古镇周围波平如镜、清沏明净之水空间和百姓自营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使江南古镇呈现出一幅详和、宁静的田园风景图。

江南古镇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