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试题难好 还是不难好 - 中国教育报

高考试题难好 还是不难好 - 中国教育报


是否导致负担过重
同等难度对下一届考生就显得 容易, 考试难度与考生水平出现 “ 水涨船高” 的现象。 高考在为高等学校选拔 新 生 服务 的 同时, 对中学教育产生强大的导向 作用 。 许多教师 、 专家甚至全国政协委员 、 人 大代 表 提出要求降低高考试卷难度, 以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从 表面上 看, 激烈 的高考 竞争使 得 学生负担 越 来 越 重。 一般而 言 , 高考试 题的难度系数维持在0.55左右时区分度最 好, 高考命题者 努 力 将 试题的难度 系 数 维 持在这样稳定的水平 上 。 但 实 际运作 的 结果是 , 前一年试题的难度对考生来 说可 能 适当或 者 偏 难, 但是经 过中学 教 师 加大题 量和花费 更 多时间进 行有 针 对 性的 辅 导后, 同等的难度对于 第 二年的 考生来 说就 显得 容易了 。 于 是 , 命题者 为 了维 持 心 目中理 想 的难度 系 数, 就 不 得不 再次 提高试题的难度, 而学校 和教 师 为 了应付 这 越 来 越 高的难度, 就 不得 不 继续 增加 教 学的 时间 , 结果就成了 水 涨船 高之 势 , 这种 恶 性 循环让 人 觉 得只 要降低高考试卷难度 就可 以减轻学生课 业负担。 但 有 专家 认为, 考生负担过重 并非 由 高考制度 本身造成 , 而 是由激烈 的社 会 竞争 所 带 来的 必然结果 , 高考中 反映
教育测量学的角 度考虑, 也要考 虑高等学校选拔 新生的需要, 还 要考虑对中学教 育教学的影响。 第一, 合理 确定高考试卷的 总体难度水平。 在考试实践中, 试卷难度应该随 着高考录取率的 变化作出适当的 调整, 录取率越 低时, 试卷难度 可 以 相应 加大一些, 反 之, 当 录取 率 较 高 时 , 试卷难度 可 以 适当 降低一些。 2011 年 许多 省市高 招录取 率 已 经超 过 70% , 对 此 , 高考试卷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上海教育考试 院 雷 新 勇博士 认为, 当本 科 招 生 略微 超 过 50%左右时, 试卷难度系数在0.55到0.6之间 比较合适, 如果难度太低, 第二批本科分数 线的可靠性会明显降低。 第二, 平衡不同高考科目之间的试卷难 度水平。 一般而言, 各学科试卷的难度应该 大体一致, 但也要兼顾各自的学科特点, 不 同学科之间的试卷难度应有所区别。 相对其 他学科而言, 语文、 英语学科的区分度不太 高, 难度系数可以高于0.60, 设置 在 0.60 到 0.65之间较为合适, 而数学、 物理学科易于 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 难度系数应低于 0.60, 在 0.50 至 0.60 之 间较 为合 适 。 其 他 学 科的难度值设置在0.60左右。 由于理科考生 的人数远多于文科考生, 这就要求对理科考 生的区分度要更高些, 理科试卷的难度应略 高于文科试卷。 我国高校招生时依据高考总 分排名来录取新生, 若不同学科试卷难度的 差异太大, 就会明显降低高考总分对不同考 生的区分能力。 第三, 合理控制每个学科内部试题的难 度结构。 试卷难度 控 制 还 涉 及全 卷 易 、 中、 难试题的比例问题。 所有试题的难度系数应 控制0.30至0.70之间, 不应该出现过高难度 的试题。 项目反应理论指出, 只有在不同难 度试题的结构分布与不同能力水平考生的结 构分布大致相当时, 试卷才能真正考出考生 的实际水平。 考生的能力分布一般在平均值 附近最多, 因而在试题难度平均值附近的试 题比例应相应较多。 所以, 易 、 中、 难 3 种 难度试题的比例为一般为 3∶5∶2。 如 果 高 职高专院校面试注册入学制度全面推开, 所 要选拔考生的能力分布远高于平均值, 则难 度较大试题的比例应相应增加。 第 四 , 维 持不同年份之 间 高考试卷难 度的稳定性。 试卷难度能 否 保持 相 对稳定 不 仅 影响考生的 志 愿 填 报行为, 还 会影响 高校的 正常录取 工作 。 如 果 不同年份之 间 高考试卷难度的 波 动 较 大, 就 会 使 得 各个 批 次 的省 投档 分数 线 和各 高校的 录取 分数 线 产生 较 大 波 动, 这 就 不利于考生的 志 愿 填 报 和 高校的 录取 工作 , 也会 干扰 中学 正 常的教学秩序。 第五, 要提高命题教师的命题水平。 建 立一个由业务能力强、 事业责任心强、 政治 素质高的人员所构成的学科命题教师库。 同 时, 加强对命题教师的培训, 组织命题教师 深入学习 《 考试大 纲》 和 《 考试 说 明》 , 熟 悉高考的性质、 能力要求、 内容、 形式以及 试卷结构要求。 进一步改进高考试卷与试题 的难度估计方法, 可采用均值法、 试测法等 难度系数预估方法, 并加快进行高考题库建 设, 从试卷难度的把握要考虑高 校选拔新生的需要, 还要考虑对中 学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 育 测量 理 论 认为, 当 高考所有试 题的难度值控制在0.30至0.70之间, 并且 每 个 学科的试卷难度值 控 制在 0.50 左右 时 , 考生的 成 绩呈正态 分 布 , 这样的试 卷最能 够 有效区分考生之 间 的能力高低 水平。 因为难度等于0.50时方差最大, 而 方 差 越 大 时 试卷的区分度 就越 大 ( 难度 =0.5 时 , 方 差 =0.5×0.5=0.25 ) , 若 难度 值 越偏 离 0.5, 方 差 越 小 , 试卷区分度 就 越 小 。 高考试卷难度的 设计 不 仅 也要从
相关链接
XIANGGUANLIANJIE
高考 是怎样命题的
■ 苏元平
高考试卷的命制是以各省 (市、 自治区) 颁 布 的 《高 考 考 试 说 明 》 为 依据, 而 《考 试 说 明 》 的 编 制 又 是 以 《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标 准 ( 实 验 )》 和 教 育 部考试中心颁布的 《高考考试大纲》 为依据。 《考 试 说 明 》 是 对 《考 试 大 纲》 的进一步细化, 对考试形式、 试 卷结构、 难度值和命题要求进行具体 的说明。 命 题 人 员 必 须 严 格 按 照 《考 试说明》 的 规 定 命 题 , 同 时 遵 循 “坚 持改革, 稳步推进, 突出思想性, 注 重科学性” 的原则。 在具体命题过程 中要注意以下 3 点要求 : 一是所有的试 题都必须是原创的; 二是命题不拘泥 于某一种版本的教材; 三是高中阶段 的重要知识每年都要考到, 不回避主 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 在命题的开始阶段, 命题组首先 列出考查内容和题型的双向细目表, 明确各种题型或者各道试题所要考查 的内容和目标。 通常情况下命题组成 员分工命制试题, 然后组成一份试卷 初稿。 接着命题组全体成员对初稿进 行认真讨论修改, 该更换就更换或者 重新命制。 随后命题组将试卷送交审 题组审阅, 审题组成员可以先试做一 遍, 估算所需答题时间, 预测试卷难 度, 核对 答 案 的 准 确 性 (选 择 题 尤 其 要注意答案的唯一性 ), 审题组经过讨 论后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命题组, 这期 间经过反复多次的讨论甚至争论, 最 后定稿 。 然后就是打印 、 校对和印 刷 。 定稿 前还 必须 把握好 试卷的 难 度 , 因为它与试卷的区分度密切相关。 命 题组要根据考生的总体水平准确估计 每道试题的难度系数, 然后再对整份 试卷的总难度系数进行预测, 将其调 整 到 《 考试说明 》 所 规 定的 范围 内 。 另外, 命题省份的各设区市要把 当 年 4 月 份以 前 的高中 毕业班质量检 查 试卷全部送到命题入闱点, 以便高考 卷对各地试卷上已经出现的试题有所 回避 。 ( 作者为福建泉州五中特级教师 )
试卷难度为何波动
社会评价、 学校评价、 命题师 资水平都是影响高考试卷难度的重 要因素。 实行分省命题之后, 高考试卷难度 的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 以最具代表性 的数学试卷为例, 不仅同一年份、 同一 科目的难度值在不同自行命题省市之间 存在较大差异, 如有的省市达到0.50, 另 一些省市区只有0.72, 而且同一省市的同 一科目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从有关媒体的报道来看, 2011 年北京、 江苏、 浙江、 山东、 福建、 重庆、 云南、 广西等省市的高考数学试卷难度比 2010 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广东、 安徽等 省市则比2010年有所增加。 高考试卷难度为什么会出现不合理 波动呢? 其原因既有外部社会评价的因 素, 也有内部命题机制的因素。 从社会 评价来看, 公众与媒体的社会评价对高 考改革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试卷难度存在“ 众口难调” 的 问题: 大学与中学之间、 重点大学与一 般院校之间、 一级达标中学与二、 三级 达标中学之间、 优秀水平考生与中等水 平考生之间都存在较大分歧。 前者主张 保持较高的高考试卷难度, 认为这样有 利于重点大学选拔优秀人才、 有利于一 级达标中学凸显社会名望、 有利于优秀 水平考生脱颖而出。 而后者要求降低高 考试卷难度, 认为这样有助于减轻中学 生过重课业负担、 有助于二三级达标中 学扩大影响、 有助于中等水平考生获得 更好的入学机会; 前者强调高考的选拔 甄别功能、 提高选才效率, 后者倡导高 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功能、 力主教育公 平。 两种主张都有充足的 依据 。 这两种 主张 是 导 致 高考试卷在难 易 之 间左右摇
出来的学 习 负担过重问题, 不 仅仅是 考 试与 教 育中的问题, 社会 竞争是 重要原 因之一, 这不 是仅靠教 育、 更不 是靠 考 试 就 能 解决 得 了 的。 厦门 大学 刘海峰 教 授 认为: “ 只要 我 们明确 认 识 高考 竞争 实 际上是 社会 竞争 的 浓缩 , 考试 和 命题 中有些问题 是 难以 兼顾 的 必然 现 象 , 就 不会 指 望 仅靠 高考改革来 解决 学业负担 问题。” 多 年来, 高考 升 学率 成 为社会评 价 学校 办 学 质 量 、 教师教 学 质 量 以 及 考生 学 习质 量 的标 准 。 为 了 提高 升 学率, 一 些中学 教师用应 试的 办法 要求学生 死记 硬背 , 加大学生的 作 业 量 , 对学生 进 行 机 械 重 复 训练 , 使 学生不 断 增加负担。 家长 望 子 成 龙 心 切 , 希 望自 己 的 子女 能 考 上 好的大学, 在 给 学校 和教师施 加 压 力同 时 , 又 让 子女 增加课外 作 业 参 加 各 种 补习 班 , 这也在一定程度 上 加重 了 学 生的负担。 对于考生而 言 , 高考 是 一种 选拔性考试, 能 否 上 大学、 上 什么样的 大学 取决 于考生 成 绩 在 整 个 考生 群 体中 的 相 对 位 置 , 因 此 考生之 间 形 成激烈 的 竞争 关 系 , 每 个 考生都不 断 努 力提高自 己 的 知 识 水平 或应 试水平, 其 努 力程度 往往是 其 时间 、 精 力、 体力的 极 限 , 考 试难度与考生水平出现“ 水 涨船 高” 的 现 象 。 从考试 方 面 来 说 , 如 果 试卷难度 太 大、 试题过于 古怪刁钻 , 也会加重考 生负担。 这些 综 合因素 共 同 作用 , 导 致 高中学生负担降不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