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

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

高校空间布局结构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判断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契合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合理规划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

面对国内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态势,高职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何通过调整优化,以适应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这一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我们从分析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

一、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演进的基本脉络1.自然演进与点状积聚:“二战”前。

从国际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演变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校自身办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

在高校成立初期,根据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如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本供给和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等,高校一般建立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并逐渐形成空间布局“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的‘点状集积’”。

①高校之间彼此独立、自成一体,相互关联不大,教育资源较为分散。

在自然演进中,这些地区集聚了丰富、高水平的高校及教育资源,逐渐发展成为该国或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科研中心、金融商贸中心等,具有规模、水平、质量、人才、特色等多方面的优势。

例如,为满足经济发展及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美国在工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的芝加哥等城市创办了初级学院、高级学院、社区学院等,注重全民教育、实用性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大大革新了美国高等教育体制,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世界顶级都市圈和金融神经中枢,则在高等教育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

法国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起源地,18世纪兴起的高等专科学校适应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工商业、科学技术相对比较发达,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巴黎、里昂、南特等城市或地区,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

2.因势利导与多元格局:“二战”后至今。

“二战”后,西方各国相继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民主化、大众化、科学教育等成为时代主题。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大,由自然演变而成的点状积聚的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弊端日益凸显,如不能适应国[摘要]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空间布局结构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反映了高校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配置状况,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高校成立至今,国际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经历了从自然演进、点状聚集向多元发展的演变,主要采取政府推动、一体化发展、均衡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等策略。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应注重国际化视野下发展理念的更新、政府的主体推动及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一体化区域经济[作者简介]周红莉(1983-),女,河南郑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职业教育。

(广东广州510300)[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项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IA130424)和201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广东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JKZ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5-0017-04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周红莉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规划,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能力差,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不均衡,不能满足大城市以外地区人们的教育需求等。

为此,西方各国通过新建、重组、迁移、合并等方式,积极调整优化高校空间布局结构,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以高校为依托,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兴办科技园、大学城、工业园区,以发达城市或大城市为重镇,将高等教育布局向郊区、卫星城镇扩散,构建了各具特色、各司其职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

例如,芬兰合并了85所职业教育机构,组建了22所高职院校等,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化、均衡化以及一体化发展。

1960—1975年,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45%,日本从11%提高到37%,法国从12%提高到24%,联邦德国从6%提高到20%。

二、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策略1.政府战略设计与推动高校空间布局结构发展。

在不断完善发展的市场经济尤其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高校空间布局结构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促使政府成为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的重要力量,通过制定政策、财政拨款、支持专业机构参与办学等强有力的措施,调整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

以英国、美国为例。

“二战”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基于高等教育内容偏重于古典学科、忽视职业技术教育等原因,英国经济一直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并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直到“二战”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巴特勒法案》,积极改革高等教育,尤其是批准广泛开办职业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复苏发展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激增,客观上要求英国政府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63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罗宾斯报告》,在驳斥了“有限智力库”的同时,提出了高等教育自由发展、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同绩同酬等原则,以及将部分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赋予部分地区学院大学地位、将部分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技术大学、用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代替全国技术文凭授予委员会、鼓励技术院校发展学位课程等建议,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指明了方向。

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制定了《英国高校战略规划指南》,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设置,引导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促进良性竞争和协调发展,这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第一份关于高校规划的正式指南”。

②至今,围绕劳动力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③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始终是英国的一个重要政策议题。

美国在积极借鉴学习德国、法国等国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通过制定政策、拨款等予以推动。

美国相继颁布和实施了《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设施法》《高等教育法》《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等政策文件,推动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了社区学院。

针对“二战”前联邦政府对大学资助很少的问题,“二战”后,在“威斯康辛思想”等的作用下,美国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资助,促进高校与区域经济、军事科技的结合,逐渐出现了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园”“工业园区”,注重高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区域生产的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为脱离1975年的财政困境,纽约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优势,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利用联邦资金,在市区开辟第一批高科技产业研究院区,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专业,调整院系空间布局,④大大集聚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并使他们发挥了巨大的力量,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

2.多元化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一体化发展。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

为积极融入这一进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效地满足了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类型、水平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经济腾飞。

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新建、重组等方式调整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了区域内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实现彼此的多向合作、共同繁荣发展。

美国加州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相互开放、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加州大学系统、州立大学系统、社区学院系统。

其中,社区学院系统面向所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及本科一二年级的教育,达到相关要求后即可转入州立大学或加州大学。

法国和德国通过新建、升格等方式,大量创设了两年制的大学技术学院、高等专门学校等。

随着高校规模的越来越大,大学城的出现极大地创新了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方面,英国、美国等国拥有办学历史悠久且办学水平较高的老牌高校,按照市场法则,在自然演变的基础上联合多所大学及所在社区共同聚集成大学城,闻名世界的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城、英国剑桥大学城、德国洪堡大学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城等,具有历史积淀性、文化共享性和辐射性。

另一方面,政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趋势,主动构建了大学城,如美国的麦迪逊大学城、夏洛茨维尔大学城、州立大学,日本的筑波大学城,韩国的釜山大学城等,大大促进了区域高校的一体化发展。

有的大学城通过产学研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等方式,共同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校与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与自然形成的大学群落相比,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学城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目标性、复合功能性,建设周期也较短。

与此同时,伴随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特别重视自主创新,不断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校长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在大学城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多元化巨型大学(城),具有广延空间性、综合学科性与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在校生人数在万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人,成为教育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载体,赋予了空间布局结构以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例如,在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弗·特曼教授构建“技术专家社区”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斯坦福大学将579亩闲置土地建成实验室、生产基地、办公室等出租给企业,⑤成立了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 ⁃search Park )。

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进而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硅谷”,拥有一批高技术的公司群,以及斯坦福大学、圣克拉拉大学和100多所专科学校与技工学校。

从发展脉络及趋势来看,以高校为轴心、构建产学研紧密联合体,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举措和表现形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力兴建科学城和产学住一体化的新兴技术城,英国兴建科技工业园区、一体化创业型高校,美国构建了科学工业综合体、大学—工业联合体(中心),韩国进一步发展产学研联合体,瑞典建设了工学交流中心等。

截至2010年,美国兴建了近200个工业园,除硅谷外,著名的有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区等。

20世纪末至今,欧洲各国在一致共识下,相继颁布了《博洛尼亚宣言》《柏根宣言》《哥本哈根宣言》《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议程》《欧洲教育和培训合作战略框架》《欧洲2020策略:旗舰倡议及整合指南》等,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加强合作和交流,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如于2007年提出建构“欧洲职业教育区”的发展蓝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