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的基本核心

管理学的基本核心

管理学概述一、管理的意义。

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

2、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各类资源(人、财、物)。

4、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

二、基本职能。

1、计划职能:对要实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

2、组织职能:管理者根据计划对组织活动中各种要素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

3、领导职能:管理者带领和指挥下属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4、控制职能:管理者建立控制标准、衡量工作绩效,分析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的过程。

三、组织的外部环境。

1、一般环境(宏观环境、间接环境)。

2、具体环境(微观环境、直接环境)。

四、外部环境的管理:适应一般环境,影响和改变具体环境决策一、决策的意义。

1、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

良好的管理,必须具备有效的组织、合理的决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1.1、纵向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1.2、横向管理:各管理职能的决策问题。

2、决策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二、决策的特征。

1、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主要以运筹学为基础,主要是线性规划、存货管理、决策论、排队论、搜索论、对策论等。

2、参谋分析与决策者判断相结合。

3、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三、决策的程序。

1、研究环境,发现问题和机会。

2、确定决策目标。

3、制定备择方案。

4、选择理想方案。

5、实施方案。

6、检查效果。

四、不同条件下的决策。

1、确定型决策。

2、风险型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

计划一、什么是计划。

1、计划的定义。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内容包括:在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组织宗旨和目标,制定战略,编制实施计划等。

2、计划的类型。

2.1、按时间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2.2、按重要性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2.3、按内容分为专题计划和综合计划。

二、计划的基础—目标。

1、组织目标的定义:确定目标是计划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目标是计划工作的基础。

2、目标的多重性。

企业目标分为:利润率、增长、市场份额、社会责任、员工福利、研究与开发、效率、财务稳定性。

3、目标管理。

3.1、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3.2、目标管理的四特点。

A、组织目标是共同商定的。

B、根据组织的总目标来决定每个部门和个人担负什么任务、责任及应达到的分目标。

C、以这些总目标和分目标作为组织部门和个人活动的依据,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些目标展开的,将履行职责与实现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D、对部门和个人的考核以目标实现情况为依据。

三、战略计划:稳定、成长、紧缩。

1、集中战略: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某种技术、生产某种产品并推向某个市场。

2、市场开发战略。

3、产品开发战略。

4、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5、多元化战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集成多元化)。

组织一、组织设计的基本原理。

1、管理幅度原理:指一个管理者能够有效管理下属的人员数目。

1.1、决定管理幅度的五个方面。

A、管理人员才能的高低。

B、下属受到的训练。

C、组织层次的高低。

D、组织沟通渠道状况。

E、授权。

2、管理层次原理。

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称为垂直型组织结构;反之,称为扁平型组织结构。

3、集权与分权原理。

集权优点:利于实行专业化。

分权优点:利于产品多样化。

3.1、决定集权与分权的五个因素。

A、组织规模。

B、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管理水平。

C、组织外部环境。

D、组织方针政策的统一性。

E、组织的历史。

4、统一指挥原理。

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

二、组织部门的划分。

1、按职能划分部门。

2、按产品划分部门。

3、按地区划分部门。

4、矩陈结构。

三、决定组织结构的因素。

1、内部因素:A、高层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

B、组织战略。

C、组织的管理人才。

D、组织改变其结构的能力。

2、外部因素:A、来自法律和政府方面的影响。

B、竞争的性质。

激励一、激励的慨念与意义。

1、激励的慨念: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2、激励的意义: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人的因素第一的思想。

二、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

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重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更应注意对员工的工作成就给予认可和表扬,从精神上进行鼓励,并为他们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赋予他们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期望理论。

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

4、公平理论。

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是受相对报酬的影响。

三、激励的基本形式。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2、正强化激励与负强化激励。

3、整体激励与个别激励。

4、内在激励与外部激励。

5、常用的激励方式:A、报酬激励。

B、目标激励。

C、领导激励。

D、公平激励。

E、强化激励。

F、成就激励。

领导一、领导的性质。

1、领导的定义:激励和引导人们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者权力的来源:A、强制权。

B、奖励权。

C、法定权。

D、专长权。

E、仿效权。

二、领导的行为理论。

1、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两种形式的领导作风:一个以领导者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另一种以职工为中心。

2、利克特的领导行为理论:A、专制的独裁型。

B、仁慈的独裁型。

C、协商型。

D、参与型。

3、管理方格理论。

(1.1)称为贫乏的管理。

(9.1)称为任务式的管理。

(1.9)称为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

(5.5)称为中间道路式的管理。

(9.9)称为团队式的管理。

三、领导的权变理论。

1、权变领导模式:影响各种领导方式有效性的关键在A、上下级关系。

B、任务结构。

C、职务权力。

费得勒模式在1、2、3、8种情况下,应采用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在4、5、6、7种情况下,应采用以关心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2、途径—目标理论。

强调领导者的工作:1、帮助下属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满足。

2、帮助下属找到一条实现目标的途径。

2.1、途径—目标理论要点:A、管理行为只有被职工认为能导致其眼前和未来的满足时,才能被职工接受。

B、领导者要承认职工中存在着实现工作目标的需要,并且要激起职工的这种需要。

C、当职工完成工作目标后,应增加报酬的种类和数量。

D、通过指导,使职工更容易找到获得这个报酬的途径。

E、当职工的工作规定不够明确时,领导可通过明确目标,给予支持性的监督和指导。

F、要帮助职工消除实现目标的障碍并增加获得个人满足的机会。

G、领导方式:指示式、支持式、成就导向式、参与式。

H、领导方式的采用取决于具体情况。

控制一、控制的概念与前提。

控制指为了实现组织的计划目标而对组织及其成员的绩效进行检查、衡量、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行为。

二、控制的类型。

1、预先控制。

2、现场控制。

3、反馈控制。

三、控制的过程。

1、建立标准。

2、衡量绩效。

3、纠正偏差。

四、控制的原则。

1、与计划相一致。

2、突出重点。

3、灵活性。

4、及时性。

5、准确性。

6、经济性。

合同法一、合同的定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合同的成立。

1、合同的成立。

2、合同的形式:口头、书面和其它形式。

3、订立的方式:要约、承诺。

4、合同的内容:A、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B、标的:物、行为、货币。

C、数量。

D、质量。

E、价款或者酬金。

F、履行期限、地点、方式。

G、违约责任。

H、解决争议的方法。

5、代理订立合同:职务、委托、指定。

三、合同的效力。

1、有效合同。

2、无效合同。

3、可撤销合同。

4、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后的处理。

四、合同的履行。

1、抗辩权:在合同中,一方当事人有依法对抗对方要求或否认对方权力主张的权力。

2、下列情形,有确切证据证明之,可中止履行:A、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B、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C、丧失商业信誉。

D、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3、保全措施。

A、债权人.B、债务人。

C、代位权。

D、撤销权。

4、合同订立后的责任问题:A、合同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称的变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的变动而不履行合同义务。

B、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

5、合同的解除和终止:A、协议解除。

B、法定解除。

C、债务相互抵消。

D、债权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E、债权人免除债务。

F、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五、违约责任。

1、违约金:法定和约定。

2、赔偿金。

3、强制实际履行。

六、违约责任的免除。

1、不可抗力。

2、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

七、合同的担保。

1、保证A、保证人。

B、保证合同C、保证的方式: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D、保证责任。

E、有效和无效保证合同的保证责任。

F、保证责任的消灭。

2、抵押:指债务人不转移对用于抵压物的特有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3、质押。

A、动产质押。

B、权利质押。

4、留置。

5、定金。

八、合同种类。

1、买卖合同。

2、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3、赠与合同。

4、借款合同。

5、租赁合同。

6、融资租赁合同。

7、承揽合同。

8、建设工程合同。

9、运输合同。

10、技术合同。

11、保管合同。

12、仓储合同。

13、委托合同。

14、行纪合同。

15、居间合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