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三个维度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三个维度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三个维度作者:曹海晶杜娟来源:《理论探索》2022年第02期〔摘要〕從近年来各地数字化平台运行的实践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具体来说,一要增加数字化平台的经济资源投入,强化其建设所需的技术支撑,培育具有信息化思维的乡村数字人才,从而夯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二要升级数字化平台的服务功能,优化数字化平台数据分析功能,提升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功能,从而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服务形式;三要制定数字化平台的运行管理规范,完善数字化平台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优化数字化平台的治理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监管与评估机制。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平台,数字化治理〔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2)02-0071-08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上海、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建设,上线并运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

从各地的数字化平台运行实践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需要智能化、高效化和常态化。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及“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1〕,表明中央对农村人居环境及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指出,“推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2〕,表明数字化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数字技术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主体的人居环境状况精准分析和分层管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规范化和常态化监管;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网络监督,充分激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治理。

因此,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服务形式,保障数字化平台运行的物质、技术、人才等资源,健全数字化平台监管与评估机制,这样才能满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信息统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乡村数字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方政府数字化平台的有效运行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

本文旨在结合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实际状况,为我国数字技术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路径参考。

一、夯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的系统性工程,需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支撑。

其中,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根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重要保障,专业技能型数字人才是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动力源泉。

(一)增加数字化平台的经济资源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资金供给,尤其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涌入〔3〕。

首先,确保财政资金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长效投入。

财政投入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通常而言,财政投入与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的财政投入力度,主要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公库直接发放财政资金贷款,该笔贷款不仅年限长利率低,且专门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建设,只要符合条件的主体均能按程序申请。

其次,政府以债务担保的形式鼓励各大银行投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并对因投资受到损失的银行给予一定的补偿。

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企业、环保企业等提供专项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财政资金的长效投入。

例如2020年福建省福清市对市内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大数据企业或研发中心,以及互联网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或配套补助。

最后,鼓励市场与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

正如学者所言,大数据时代正在呼唤下一波社会浪潮:一个更开放的社会,一个权力更分散的社会,一个网状的大社会〔4〕313。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具体而言,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市场与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

如天津市武清区政府与大禹节水集团合作组建的天津绿境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专门承担全区农村水水治理项目的投建管服,打造武清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智慧管控平台。

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倒逼社会资本优化治理项目方案和智慧平台运营。

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建设。

例如,嘉兴市秀洲区政府引导中国银行嘉兴分行共同搭建秀洲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管理平台,补齐数字化平台的资金投入短板。

(二)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所需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的日益发展,正全面重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理念、规则及手段,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变革。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成效由数字技术的供给所决定,脱离了数字技术的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便失去了技术落地的现实基础。

因此,面对数字技术的不断更迭和升级,我们必须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

首先,完善数字化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因此,当前应继续推行“宽带中国”行动计划,着力推动农村通信网络的全方位升级扩容〔5〕,逐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信息的互联互动。

提高5G、千兆光纤、卫星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并推进提速降费各种优惠措施〔6〕,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系统和设施设备的高效应用和相互配合。

其次,发展农村数字新基建。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定位导航及遥感监控等数字技术与农村环保产业不断融合,农村环境治理信息的获取和监测更需要精确化和高效化,这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新型信息技术与环保设施设备的有机结合,如通过各类传感器、RFID、视觉采集终端等感知设备,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据采集和动作反馈,提高环保设施设备的远程管理、远程伺服能力〔7〕。

最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创新发展生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重要举措,将推动治理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产学研深度融合,主要通过政府搭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的平台,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单位等主体的充分对接,建立产学研联盟。

特别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方面,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以产学研联盟为载体,力争突破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核心技术难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地,推动环境治理数字化设备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同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成立数字环保创新应用基地,或农村环境治理信息化示范基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基础研究,开发适应农村人居环境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8〕,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建设的技术支撑。

(三)培育具有信息化思维的乡村数字人才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核心是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先进前沿的现代信息和网络知识创新应用,从而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不竭动力〔9〕。

因此,需要培育具有信息化思维的乡村数字人才,提升数字人才的技术能力。

首先,提升主管干部及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思维。

鉴于数字技术的复杂性,应当通过大数据业务专题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主管干部及工作人员对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概念、功能、意义及风险等认识和理解,增强数字化治理的意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數字素养,积极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文化氛围〔10〕。

只有提升主管干部及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思维,才能引起他们对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重视、部署及推广,继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的协同度和专注度。

其次,培育大量专业技能型数字人才,并对其加强技能培训。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相继建设,平台业务越频繁,对专业技能型数字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旺盛。

因此,需依托主管部门、平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定期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平台操作流程、数据管理、系统维护及法律法规等技能培训及考核,提升工作人员的数字治理能力。

与此同时,引导主管部门、平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数字人才下乡活动,为村干部及村民普及数字化治理知识,提升村干部的数字应用与管理水平以及村民的数字素养。

最后,构建专业技能型人才双向流动制度。

一方面,主管部门与平台企业实行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引进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的数字人才,提供数据分类管理、平台运营维护等服务。

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带头人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智库,并在统筹规划、治理决策等方面出具意见及提供智力支持〔11〕。

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农村各地区数字化平台建设水平的不均衡,可以相互派遣数字人才进行互动交流,引进先进地区的数字理念和专业技能,指导落后地区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

二、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服务形式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在不断推进,部分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构建一体化的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平台模式。

例如,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辖区内18个村社全面投入使用环境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问题整改、公众参与及考核评估等情况进行数据分析,通过GPS轨迹考核环境专管员的治理巡查工作,建立环境治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开展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精准决策〔12〕;江苏张家港经济开发区李巷村开发“智慧乡村”APP,将村民人居环境状况和人居环境考核纳入一张“数字网”〔13〕;贵州省开发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打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对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实时监测和高效监督,推动贵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智能化〔14〕;山西省新绛县建立城乡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对城乡环境不文明事件进行采集,通过GPS定位信息自动派遣相关部门限时整改,整改结果及时反馈至监管平台审核,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实时化、动态化、数字化绩效管理〔15〕。

基于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运行实践,本文认为创新数字化平台服务形式可采取以下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