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胎盘血液灌注改变有关。
2.心排出量减少
与产后腹压下降回心血量减少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宫腔内操作、产道损伤及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与血流动力改变有关。
5.有胎儿受损的危险
与血氧含量不足致胎儿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有关。
6.焦虑
与担心新生儿健康及照顾新生儿能力受限有关。
【护理要点】
1.非孕期
对于有心脏病的育龄妇女,要求做好孕前咨询,以明确心脏病的种类、程度、心功能状态,确定能否妊娠。
不宜妊娠者,指导采取有
效的避孕措施,严格避孕。
2.妊娠期
(1)加强孕期保健:
允许妊娠者,从早孕开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防止病情加重。
孕20周前每2周1次,20周以后每周1次。
发现早期心衰征象应住院治疗。
发绀型先心病孕妇应于预产期前3周住院待产。
二尖瓣狭窄的孕妇,即使未出现症状,也应在预产期前2周住院待产。
(2)保证充足的休息:
首先让孕妇了解休息的重要性,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夜间保证10小时的睡眠,中午至少要有2小时休息或睡眠。
早、晚餐后有半小时的休息。
休息和睡眠时宜采取左侧卧位。
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可进行适宜的活动,如轻度家务劳动或散步。
孕期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劳和情绪激动。
住院期间适当限制病人谈话及探视时间。
(3)合理营养、控制体重:
孕妇应摄入富含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盐、低脂肪、足够热量的饮食,在保证胎儿营养发育的同时,需防止体重增长过快,整个孕期总体重增长不宜超过11kg,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
(4)预防感染:
妊娠期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是贫血及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服用铁
剂、叶酸,纠正贫血极为重要。
孕妇出现感冒早期症状时,即应卧床休息,出现发热及持续咳嗽应立即住院。
(5)指导孕妇自我监护:
如每天自测心率、呼吸、体重、胎动计数。
若休息时心率>110
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或家务劳动能力突然减退,夜间出现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早期心衰的症状时,应立即住院治疗。
(6)配合急性心衰的抢救工作:
孕妇出现急性心衰时,应让孕妇半坐卧位或坐位,高流量加压给氧(6~8L/min)。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7)心理护理:
耐心向孕妇及家属解释病情,讲解出现危险情况的抢救及处理措施,增加孕妇的安全感。
同时鼓励家属陪伴,给予爱的支持。
与孕妇及家属讨论其担心的问题,教会其放松技术,以减轻孕妇的焦虑程度。
3.分娩期
(1)严密监测孕妇心功能情况,为孕妇提供一个舒适、宁静的待产环境,协助取左侧卧位15°,上半身抬高30°,以防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第一产程,每小时测脉搏、呼吸3~4次,第二产程每10分钟测脉搏、呼吸1次。
每1~2小时进行胸部听诊,注意有无啰音及心律不齐;每小时测尿量。
(2)预防感染:临产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至产后1周,预防感染发生。
(3)减轻孕妇的体力消耗:①第一产程:向孕妇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取得孕妇的密切配合。
②第二产程: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避免产妇屏气用力,指导产妇宫缩时张口哈气,无宫缩时完全放松,可行会阴侧切,通过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
整个产程及分娩阶段均予以面罩吸氧。
③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立即在腹部放置沙袋加压持续6~8小时,防止腹压骤降,大量血液向腹腔内脏血管倾注而诱发心衰。
遵医嘱皮下注射吗啡10mg,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子宫收缩情况。
4.产褥期
(1)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及早发现心衰症状。
防止产褥感染及产褥期血栓形成。
产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1周或更长时间,以防感染诱发心衰。
对心功能Ⅰ~Ⅱ级产妇,除应用抗生素外,鼓励并指导母乳喂养。
心功能Ⅲ级或以上者,应卧床5~10天,但须经常活动下肢,注意下肢静脉回流,在护理人员协助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宜退奶,并协助行人工喂养。
(2)产褥期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低盐、多食富含纤维食物。
(3)提供心理支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疏导工作,给予产妇适宜的情绪支持。
5.健康指导
患有心脏病的产妇延迟出院1~2周;指导产妇及家属掌握自我护理及照顾婴儿的能力,帮助选择避孕措施及出院指导;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
心功能Ⅲ级或以上者最好于产后1周行绝育术;有心衰者,应在病情控制后择期做绝育术,口服避孕药易造成血栓。
与产妇及家属共同制订休养计划,使产妇了解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嘱其随时按需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