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学科学习指导案
课题电磁铁、电磁继电器课型新授课时 1 教材分析
是电生磁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习本节内容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这两种装置的构造和原理。
通过课件的分解演示,有助于学生的体会和理解。
最后加上一个组装电铃的小实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能力。
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
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认识科学创造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开展、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习难点如何组装连接电磁继电器的电路。
教具准备铃实验盒〔配说明书〕,干电池两节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师指导时间
引入
画出符号提问:该符号的意思
提出问题:许多大型机器需要高压电,但人却不能接近,那怎样控制电路的通断?让学生讨
论高压危
险的事情。
学生发言:
高压危险
的符号。
学生积极
发言,说出
自己对高
压危害的
认识。
学生大胆
的猜测,发
用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引起学生的求知
欲,有利于营造课堂
学习气氛。
引起学生兴趣
5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师指导时间
新课
一、电磁继电器根本概念
1.根据提出的问题,介绍一种常用的开关——电磁继电器。
说明它的作用。
2.让学生观察投影片,认识继电器的根本结构。
3.通过简单的动画演示,介绍继电器的根本工作原理。
二、电磁继电器的应用
1.课件演示水位警报器的工作过程,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学习描述它的工作原理。
2.课件演示恒温箱的工作过程,要求学生独立书面表达工作原理。
3.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组装小电铃,对说明书和器材作必要的说明。
实验结束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扬声器的工作原理直接用课件演示介绍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学生观看投影片,认识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
学生通过课件演示,学
习继电器的根本知识。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一起表达水位警报器
的工作原理。
学生独立思考,用文字
具体表达恒温箱的工
作原理。
学生分组实验,认识电
铃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体会动手学物理的愉
悦。
学生边看课件,边阅读
课本,认识扬声器的主
要结构和原理。
小组讨论分析
课件的分解演示,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抽象的知识。
一步一步提高要
求,让学生认识继
电器在生活中的应
用,和掌握表达工
作原理的方法。
在说明书的指导下
实验难度不高,能
很好的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加深对
继电器工作原理的
理解。
该知识要求不高,
课堂上作简单介
绍,课后可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做
深入的学习。
10
15
5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当堂检测某同学利用PTC电阻设计了一个“过热自动报警电路〞:将PTC电阻安装在需要探测温度的地方,当环境温度正常时,指示灯亮;当环境温度超过PTC电阻的居里点温度时,由于电阻变化,导致电磁铁磁性减弱,使警铃响。
请帮他将图乙所示的电路连接完整。
作业布置1.书后习题
2.能力培养
板书设计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1.原理:低电压、弱电流电路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
2.实质: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电路的一种开关。
二、扬声器: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装置
课后反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形成性检测
对应的知识点学习
目
标层
次
检测题的内容
2 知道1.如下图,要使电磁铁磁性最强,正确的接法是〔〕
A.S1接1,S2接3
B.S1接1,S2接4
C.S1接2,S2接4
D.S1接2,S2接3
4 知道2.图中是一种温度自动报警器的原理图。
制作水银温度计时在玻璃管中封入一段金属丝,当温度到达金属丝下端所指的温度时,控制电路,线圈中有,电磁铁就,衔铁,工作电路,电铃就响起来,发出报警信号。
本课说课稿
本节是第20章《电与磁》的第一节,物理概念较多,是后续知识学习的根底。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教学环节,实施教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通过表演小魔术“不会掉下来的硬币〞,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认知冲突,造成悬念,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活动1:我通过设置4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出磁性、磁体、磁极、N 与S极的定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的概念。
由于以上概念和实验,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设计这一环节,一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认识,二通过学生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描述物理现象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到达本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磁场,难点是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
而九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为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做好了能力准备。
教学中,我用一根木棍对磁针施力,使磁针静止时不再指南北方向,学生直观认识到,当磁针受到力的作用时,指向会发生变化。
然后,把磁针放入条形磁体的磁场中,磁针的指向发生变化,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磁针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从而引入磁场。
这样设计,通过比照的方法,学生在认识磁场时不会出现大的跳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来研究它呢?在这里,我再次利用比照法,从研究气流运动的方法入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磁场,可以借助它对小磁针的作用,通过小磁针被作用的情况来研究磁场,这种方法也是初中物理经常用的到——转换法。
把小磁针放入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的位置,会看到小磁针N极的指向不同,得出磁场具有方向性。
讲授磁场时,教师进生必要的引导和讲解,凸显主导作用。
由于学校没有实物展台,而把条形磁体放在讲桌上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又看不到N极指向不同,所以我利用身边的实验器材制作了这样一个简易的教具,底部是泡沫塑料,把小磁针放在大头针的针头上,针尖可以扎在泡沫板上固定,这样就可以把泡沫板竖起不,学生也可以更直观看到小磁针在磁场不同位置受力的方向不同。
紧接着,设计第2个活动。
活动2:让学生借助小磁针,得出条形磁体周围ABCDEF6点的磁场方向,并画出6个位置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
由于有了之前知识铺垫,学生可以很容易完成活动2,可仅从6个点上,不能得出磁场的规律,要想得出具体的规律,这要多项选择些点,多用些小磁针,从而引也用铁屑代替小磁针。
学生完成活动3:用铁屑代替小磁针,找到条形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
把铁屑的分布规律用曲线画出来,就可以描述磁场,这样的线就叫磁感线,引出什么是磁感线,突破本节的难点。
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学生观察条形与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分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N极发出,回到S极。
在活动2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开展。
三、课堂练习、稳固提升
通过两道习题,帮助学生稳固本节新知,检查课堂效果。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把本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六、教学反思
《电和磁》对于电和磁孩子既熟悉又陌生,对于他们之间为何联系起来比拟难理解,因而从“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激发孩子们去探索本课教学。
1.合理引导,有效实验
课件出示奥斯特发现电和磁联系的过程,再运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来模拟科学家奥斯特的实验,然后再运用短路电路和指南针继续来做实验观察现象,再通过这两个实验来总结发现,最后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
把短路电路实验与通电线圈实验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为这两种都是让导线磁性变更强、实验效果更强的方法,当然其实他们也有一个小层次,就是通电线圈的磁性要比短路电路的磁性更强。
0
2.材料准备,教学关键。
“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根底〞这节课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那一个小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就会必然失败,所以材料的准备才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根底。
3.平安教育,确保成功
因为涉及到短路电路,在自己动手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被烫到的情形,因而,在实验前需要和孩子们讲清楚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局部,短路会产生热,以及对电池伤害很大,不要持续将电线连接在电池两边。
可以采取保护措施。